成面粉,从一百五十斤变成百斤上下的成品粮,当作兵粮军需运到固原,还需第二次转运至前线,或就地加工再运到前线。<br><br>加工的自然是元帅府成名伙食,紧急军粮炒面。<br><br>杨鼎瑞在河西准备了那么多的盐、油、糖、芝麻、花生之类的玩意,为的就是让刘承宗在固原加工炒面。<br><br>这也意味着杨鼎瑞虽然对刘承宗漠南用兵的打算,持保留态度,但是在支持战争的军需上,已经做好了支援漠南战役的准备。<br><br>因为如果仅仅是为北征宁夏、延绥,不需要制作那么多炒面,他们有完善的后方粮道,还有一道边墙保护。<br><br>前线军队完全能以边墙为界,享受到充足的军需配给,携带一部分原粮,在营地制作保存时间较短的新鲜食物。<br><br>像烙馍、锅盔、挂面甚至切着面团下面条都行。<br><br>炒面不过是作为小零食和紧急军粮的权宜补充。<br><br>但若深入漠南作战,他们就需要制作大量保存时间较长的炒面了。<br><br>兄弟俩在署衙合计着远征军粮,礼衙尚书张献忠半天插不上话。<br><br>按说军事上的事,他应该能有独到见解,可唯独后勤、驿路、兵粮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八大王是一无所知。<br><br>这些屌东西听着就乱套,还要专门准备好几万头骡子。<br><br>张献忠砸着嘴,一脸无聊:「大帅,东西两路征来的夫子上万,白养着他们路耗也太大了。」<br><br>刘承宗挑挑眉毛:「张部堂有啥办法降低路耗?」<br><br>「西旅有个弓箭匠出身的肤施乡党王应龙,以前给我修兵器、管辎重,手下一帮人都是好马脚子,一个人能带十二头骡子。」<br><br>「咱不如直接把骡子当兵粮,让它们背着刀枪自己走到营里,七万军队只需要两千个马脚子赶两万头骡子,足够把宁夏镇兵干躺下。」<br><br>刘承宗差点笑出声,神色古怪地问道:「那延绥呢?」<br><br>「咱把宁夏抢了,骡子没准更多,把宁夏都撵去打延绥,再把延绥抢了。」张献忠说着眼睛都发亮:「再把两镇降兵撵到漠南打东虏,追着打到沈阳去,把他们的骡子和马都抢回来,对,还有金子银子。」<br><br>逻辑闭环了。<br><br>刘承宗竖起大拇指,非常好,很有亡命之徒纵横乱世的精神。<br><br>他没有问断粮了、或者粮草不济导致兵败怎么办,问这话都多余。<br><br>更用不着和张献忠说什么东路修缮泾水,能灌溉沿途数府田地;西路骡队将物资运至固原,开了兵粮加工厂,也能让青黄不接的固原百姓挣俩钱,扛到粮食成熟。<br><br>因为关于政务和建设的东西,对张献忠来说也多余。<br><br>不过张献忠确实在战术上提醒了刘承宗,让他想到一些东西,比如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br><br>就在这时,羽林郎快步走入殿内,将一份标着延庆道的书信奉上:「大帅,急报。」<br><br>展开书信,是延庆总兵张振所书,信上说日前侦知,延绥镇总兵俞翀霄不在镇内,去了宁夏,而驻军环县方向的丁国栋擒获逃入庆阳的宁夏巡抚王楫父子。<br><br>刘承宗按下书信,看向张献忠与承运,眼睛不自觉亮了起来,兴奋地脖颈上的寒毛都竖起来:「宁夏,兵变了!」<br><br>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