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相比,这次提问的人更多,以至于徐川和南大不得不按照上次的流程暂时中断提问环节,先邀请前来参加报会的学者就餐,下午再继续。
而对于徐川来说,中午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也能很好的让他恢复一些精力,以应对下午的提问。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而对于徐川来说,中午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也能很好的让他恢复一些精力,以应对下午的提问。
两点整,下午的提问环节继续开启。
徐川从容不迫的应对着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甚至一些流体力学应用工程师们的提问。
大部分的问题他基本都能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桉。
少部分的,要不就是提问者太异想天开,要么则是一些关于NS方程或流体力学应用方面的了。
前者他没法给出准确的答桉,只能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后者,则是保持了一直以来的习惯,对此表示自己只是一名理论数学家,并不清楚应用方面的东西。
而对于后面的这些提问者来说,这的确很遗憾。
毕竟眼前的这位徐教授才是前行这条路上最远的人,如果有他的指点方向,哪怕仅仅是一句话,流体力学的发展也将得到飞速的提升。
但可惜的是,一直以来,他都报会上婉拒回答应用方面的问题。
而对于徐川来说,他没必要去回答这些问题。
哪怕他知道。
一方面是不回答应用方面的问题也不会影响报会和论文的正确?。
另一方面则是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
下午的时间,一问一答中很快就过去了。
临近四点半左右的时候,徐川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
如果不出预料的话,这场报会即将完美结束。
不过就这时,大礼堂中又有人举起了手。
徐川也没意,点头伸手示意对方提问。
随即,早已经准备好的工作人员将话筒递给了对方。
站起身的,是一名约莫三十岁左右的白人,看着并不太像学者。
这人接过话筒后开口道:“徐教授您好,我是《华盛顿时报》的媒体记者。请问关于来斯大学蒋康才教授的论文您知道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蒋教授的论文已经证明了NS方程的光滑解并不存,而且已经通过了同行评审刊登了论文期刊上,这是不是意味着您今天的报,是全面错误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而与此同时,大礼堂中也传来了窸窸窣窣的躁动。
大部分学者听到这个问题后眼神中满是不屑,也有小部分的人眼神中流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他们想听听这位徐教授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另一边,后台的南大校领导和行政处的老师听到问题后迅速站了起来。
《华盛顿时报》的媒体记者居然混进来了?
他们自然是知道这家臭名昭着的媒体之前写的那篇新闻报道的,本以为没有得到徐川的回复,以及被陶哲轩教授一顿怒骂后,事情就已经过去了
却没想到今天这家媒体居然安排了人来现场捣乱。
毕竟这家媒体国内都没有驻扎记者,谁都不会往这方面去想。
......
大礼堂中,正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