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走到哪里都有女人陪着。
跑到昆明参加个颁奖典礼,都会飞来一只孔雀。
这厮从昆明一路逛到迪庆,沿途美景在眼,美人在怀,说不出的逍遥自在。
到了目的地碧沽天池,只见此地被雪山环抱,抬头是碧蓝的天空,低头是清彻的湖水,长风吹来,湖岸青草随风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杨丽平常年在世界各地巡演,见过不少外国友人,常常有人向她问起:“中国真的有香格里拉这个地方吗?”
杨丽平被问得多了,也去找了这本书来看。但是这个问题,她一直不知该如何回答。
此时听了杨叶的话,也惊讶了起来,问道:“香格里拉就是这里?位置似乎有点偏差啊?”
杨叶道:“既然王局长说这个地方用藏语就叫香格里拉,那应该就是了。
王局长,此地风景秀美,我决定了,这里就是我新片《逍遥游》的取景地。”
王局长高兴地道:“那太好了,这是我们迪庆的荣幸啊!”
杨叶摇摇头,说道:“王局长,你可能不太了解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在国外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就说吧,它就相当于西方版的桃花源,它为英语创造了一个新词,shangri-la。
如果让世人知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它马上就会变成一座旅游胜地。
我建议你们向上面打申请,给这个地方改名,不要再叫中甸了,就叫它……香格里拉!”
杨叶没有吹牛,《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在西方的影响力的确巨大。
那时候又是世界大战,又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厌倦,渴望能够找到一片净土,理想中的伊甸园。
作者否定了20世纪初欧洲社会沉迷于无止境的物质追求,狂热于发动殖民侵略战争的躯体价值观。
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地方,希望能够促动对西方的世界观、意识形态的调整和改造,建立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理想世界。
当作者告诉人们,这样地方真实存在,它就坐落于中国的群山峻岭之间。
生活在那里的人,都能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人们立刻就对香格里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作者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发轰动,在很长时间都名列美国口袋图书畅销榜第一的位置。
1937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小说拍成同名电影,公映后轰动全球。
不仅打破票房纪录,还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大奖,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
几年后,电影传入中国,当时正值日本侵华,这部电影给战乱中的上海人带来了短暂的心灵慰藉,主题曲《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流行。
许多海外人士在看过电影后,都想要前来中国,寻找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但那时候中国正值战乱,随后又被封锁,极难进入。
王局长听到杨叶改名的建议后,不由得眼前一亮。
身为迪庆的文旅局长,他并非不知道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曾经在世界上引起过轰动。
但他并不能确定,书中描写的香格里拉,是否就是迪庆中甸。
而且他人微言轻,也做不了什么。
但是现在,杨叶来了。
如果杨叶愿意为香格里拉站台,那改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杨叶刚刚还决定了,要把这里当成他新片的取景地。
也就是说,“香格里拉”扬名世界的机会到了。
到时候,香格里拉一定会成为旅游胜地,他这个文旅局长就要起飞了。
王局长马上道:“杨导演,您这个主意可太好了,我马上就向地委汇报此事。”
其实杨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专程跑到迪庆来取景,还要把这个地方改名香格里拉,就是为了蹭“香格里拉”的名气。
等他的电影上映的时候,他就宣传这部电影就是在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取景拍摄的,必然会吸引到不少目光。
这是互相成就的好事,而杨叶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为香格里拉站台而已,他乐意之至。
王局长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跑回镇上打电话汇报去了。
杨叶和杨丽平暂时不想回去,一人骑了一匹马,沿着湖岸慢慢溜达。
渐行渐远,已经看不到同行的人了。
杨叶弃了自己的马,轻轻一跃,跳到杨丽平的马背上,搂着她纤细的腰肢,两人一骑,继续前行。
群山环绕,绿草如茵,放眼望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天地间一片宁静,整个世界仿佛就剩下二人。
杨叶低头看着湖面上倒映出的影子,忽然间想到了一首歌,就哼了起来。
杨丽平听了一段,问道:“你哼的这是什么歌?”
杨叶道:“好听吗?”
“好听啊!”
“那个王局长说,香格里拉藏语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那这首歌就叫做《心中的日月》吧!”
杨丽平惊讶地道:“你刚写的啊?”
“嗯,我唱给你听啊!”
杨叶从马上跳下来,跑去摘了一大捧格桑花,送给杨丽平。
两人就在湖边坐着,杨叶望着杨丽平绝美的容颜,轻轻唱道:
“手中握着格桑花呀,美得让我忘了摘下,你的真,带着香,你的香,会说话……”
一开口,杨丽平就醉了,这是为她而写的歌啊!
“你是心中的日月,落在这里,旅程的前后多余只为遇到你。多么想幻化成为你脚下的泥,那天的无人山谷,仿佛听见说爱你……”
杨叶一曲唱完,杨丽平已经软软地倒在了他的怀里。
杨叶却一把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