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马队到了预订歇宿的地点,就会发现,木柴已经送来了,还有清洁的饮水,给马儿吃的干草也一捆捆地放在水桶边上,给马队省了极多的事情——这都是前方夷寨给祭司准备的,这样,前一个夷寨的扈从和后一个夷寨的扈从就完成了交接。就算没有遇到马队,其实凭着这样一程程的交接,夷寨也可以把小祭司安全地送回安南地界。<br><br>当然了,如果有人相伴而行,那肯定更好了,至少马队能给小祭司提供马匹乘坐,这是夷寨办不到的事情,夷寨没有这么多驯服的,敢走山路的良马,能给小祭司找到一点减缓旅途辛苦的办法,夷人信徒们是非常欢喜的——这些蛮夷,对信仰虔诚的程度,不是亲眼所见,那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br><br>一见到小祭司,他们打从心底里流露的那种急切地,不顾一切地想要讨好、效忠,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肢体斩断了来宣泄的崇慕之情,让陶珠儿等吏目大为震撼,至此,才知道那些熟知彩云道情况的吏目,为何都不约而同,一再地强调知识教的重要:以土人对知识教的热情来说,要治理彩云道,知识教真是绕不开的话题!<br><br>“主要是搞来了一批疫苗。”<br><br>被这些土人们如此敬重的小祭司,其实真人看起来相当的不起眼,除了帽徽之外,甚至可以说和码头苦力都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一样都是多次晒得脱皮过后,有些粗糙不均的黝黑肤色,两颊透着健康的血色,矮壮身材,手脚有厚厚的老茧,行动起来,一看就知道身手非常灵活,干起活来也很麻利。<br><br>说话的时候,也透着一股机灵劲儿——知识教的祭司都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很显然,不管是洋番传教士转过来的那批人,还是华夏和尚道士转行,又或者是从信徒中选拔出来的祭司,想要干得好,对知识教陌生的教义也必须从头开始学习理解,而且,知识教主要的传教内容就是到处给人上课,他们自己学得不快不好,是不可能把信徒教好的,笨人干不了这一行。<br><br>这样长期筛选下来,知识教的祭司,给人的印象也就逐渐固定了:绝不是从前那些神职人员一样,故弄玄虚、高深莫测,一个个都是精明实在,说话平易近人、浅显易懂,小祭司解释起这批夷人寨子,为何如此急切虔诚时,也是一样,“从七年前起,彩云道以南包括南洋,再往下到身毒地区,有很大一片区域在流行天花,每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疫情。”<br><br>“这些夷人畏惧天花,到处求助于祖先神,但当然没什么效果,我们知识教借机搞来了一批疫苗,并且教导他们该如何防疫,这批寨子,因为靠近五尺道,所以是第一批接种,自那以后他们就完全皈依于知识教了,如果再往纵深走,深山里的夷寨,对我们祭司的态度肯定就要冷淡得多。”<br><br>原来彩云道还有天花疫情——甚而南洋大陆还有如此的大疫,陶珠儿等人事前是一点儿也不知道的,小祭司也不诧异,“这毕竟是山高水远的地方,消息传递也很不便,疾病比消息走得更快得多了。如果不是我们知识教的总结,就连本地居民自己也不知道,原来疫情的根源是在身毒,又波及了这么广的地方。”<br><br>他立刻就掏出了一块小黑板,并且从随身的行囊里拿出了一根特制的粉块笔:“我给你们重新画一下南洋地理图,以及各族寨子的分布图好了。”<br><br>抓住机会就要上课,这就是知识教祭司的典型特征,哪怕没有教徽,熟悉了之后,想在人群中找到祭司,也很容易。他们是真的一有机会就卖力地散播各种知识,陶珠儿等人,对于这画面也从叹为观止而逐渐习以为常了——他们同路已经走了大概小半个月了,小祭司身边的扈从也更换了好几批人,总之,只要条件一允许,小祭司就在教导他的扈从。<br><br>大多数时候是教他们学说汉话,并且鼓励他们和马帮汉子们互相交谈,彼此教导语言,陶珠儿等人,如果在他身边,也会被随机抓去,一起学习单词,用的是扫盲班类似的手法,就是指着一个事物,说出对应的数种语言。<br><br>对学习成绩不错的陶珠儿等人来说,从前他们是旁观者,看着成年的文盲,吃力地在扫盲班教师的启发下,笨拙地学习着发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