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留母子二人惊慌失措。
……
{因为一步登天全都封了王,还都有着极丰厚的待遇,年俸万石,外加大量的土地和各种赏赐。}{还不受一般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辖。}{完全没有了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肯定会醉生梦死,然后就发展成为祸一方。}{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也有人潜心研究学问,像周王朱橚不仅著有《元宫词》百首,还是植物学方面的专家。}{他写的《救荒本草》将四千多种能食用的植物绘成图谱,加注文字说明,为百姓度荒提供了便利。}{蜀王朱椿博览群书,才高八斗,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朱棣,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湘王朱柏“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都不错的。}……
大汉·文帝时期刘恒眉头紧皱。
“不想皇帝削藩……这怎么可能不削。”
宋朝不济,但也是吃了五代留下的暗亏。
没奈何的被动持续放血。
而这明朝可是拨乱反正重塑法制的大好机会。
但他却选择主动放血。
“大明的后世子孙…也不知他们是要感激你。”
“还是要暗骂你。”
……
大唐·武宗时期“多少?!”
“万石?!”
李炎肯定了朱元璋从没学过习。
“过分了吧?”
……
大宋·神宗时期赵顼觉得朱元璋有病。
“年万石?给土地还不伏管?”
“你这不是给天下养了一群爹吗?”
皇帝粗算了一笔帐。
“不出三十年,大明财政必崩!”
比养辽国都恐怖啊!
……
大明·永乐时期朱棣不由想到了十二弟。
他眯着眼睛看着天幕,嘴里嘀咕着。
“也不知这天幕能不能找到建文所在…”
朱高炽眼睛一瞥。
怎么老爷子还想着这事呢?……
天幕上。
干枯的眼眶,深刻的皱纹。
气若游丝的朱元璋躺在龙榻上。
用微弱的声音发出最后的诏令。
“宣……诏……”
一旁的宦官从朱元璋枕边取出装遗诏的锦盒。
撕开漆封,取出遗诏,走到殿门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不及多矣。”
“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有之?”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安吾民。”
“丧葬仪物,毋用金玉。”
“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
“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行事。钦此!”
宣诏完毕,殿外众臣再三叩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炆跪在榻前,涕泪俱下。
“祖皇,您还有话要对孙儿说吗?”
朱元璋艰难的摇摇头。
他缓缓地抬眼望着朱允炆。
眨眼间,他似乎看到了标儿。
他跟妹子站在一处桃花林下。
笑着看着自己。
身后的常氏则抱着一个胖小子。
那胖小子正挥舞着藕节般的胖手,冲自己笑着。
一丝笑意浮现在枯裂的嘴唇旁。
他竭尽最后一丝力气,伸出手。
朱允炆含着泪,想握住那只干枯的手掌。
下一瞬,手掌于半空中摔落。
“祖皇!皇爷爷!!”
皇宫中,哭声震天。
……
【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于南京西宫,享年七十一岁。】
【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朱允炆于灵柩前继位,改次年为建文元年。】
【是为,明惠帝。】
……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