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快更新[lw77]<br><br>第210章贞观之治<br><br>听完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大唐贞观时期的老百姓一个个神色复杂。www.<br><br>原来他们的皇上经历了这么多,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心狠手辣,而是被逼无奈。<br><br>之前他们得知皇上弑兄杀弟夺取皇位,心中隐隐有些愤懑。<br><br>虽说他们对那时皇上的卓越军功充满敬佩,但怎么也掩盖不了皇上手足相残的事实。<br><br>尽管皇上下令全国老百姓不许议论玄武门之变,但依旧阻止不了他们对皇上的不满。<br><br>但是现在他们听了主播详细的讲述,才发现他们皇上也是有苦衷的。<br><br>毕竟到了那个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br><br>在那种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他们皇上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有可原的。<br><br>当即就有无数老百姓发弹幕表示对李世民的理解支持。<br><br>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铺天盖地的弹幕,全都是对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动,眼眶泛红。<br><br>他还以为主播讲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会对他口诛笔伐。<br><br>可万万没想到,出乎他预料的,居然全都是对他发动政变的理解。<br><br>这一刻,他无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锁终于放下。<br><br>要知道,自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心中压力山大。<br><br>他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议他。<br><br>但现在,天下老百姓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他也终于可以摆脱心理负担。<br><br>此时此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勤政爱民,让大唐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br><br>“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说贞观之治。”<br><br>“也正因为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样。”<br><br>“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br><br>“下面主播给大家重点说一说贞观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绩。”<br><br>“登基之后的李世民面临的是因隋末战乱而百废待兴的大唐王朝,如何开创贞观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当务之急。”<br><br>“李世民善于纳贤由来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就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文士。”<br><br>“馆中集有十八学士,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br><br>“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不仅帮助他成功夺取皇位,而且成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人员。”<br><br>“然而,从秦府到皇宫,李世民此时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朝廷环境,这险峻的局面来自当时朝廷中的三种人。”<br><br>“有人知道是哪三种人吗?”<br><br>主播的互动取得的效果不错,很快就有人在弹幕上进行了解答。<br><br>李治:一种是高祖皇帝时期的旧臣,这些人都出身于关陇贵族,或者是山东士族。<br><br>关陇门阀的思想的特点就是保守,特别是对老百姓有一种畏惧的情绪。<br><br>最后他的父皇重用这些关陇门阀,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花费了他好大气力去打压他们。<br><br>赵匡胤:第二种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的这些部下。<br><br>要说李世民那个时候的幕僚,一个个名气都很大。<br><br>尤其是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人物,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房玄龄。<br><br>不过这些人才虽然善于出谋划策,但是他们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br><br>朱元璋:第三种人就是来自民间的力量,特别是那些跟随李世民参加起义的山东地区的势力。<br><br>也正因如此,这些人对山东地区的情况很了解。<br><br>尤其是玄武门之变的动乱结束后,对他们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br><br>所以说,他们能够非常正确的分析形势,给李世民提出宝贵的意见。<br><br>“没错,三位帝王说的很对,李世民当时面对的正是这三种人。”<br><br>“面对复杂的局势,李世民如何让这三类出身不同的人为其所用?”<br><br>“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他下令召见一位大臣,这位大臣正是玄武门事变中,坚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的魏征。”<br><br>“李世民严厉地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三兄弟。”<br><br>“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大祸了。”<br><br>“大臣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却很欣赏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br><br>“不但不再追究旧怨,而且马上重用魏征。”<br><br>“感激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从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br><br>“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贞观年间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br><br>“除魏征外,当时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br><br>“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br><br>“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br><br>“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br><br>李世民:朕身为帝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非常有必要的。<br><br>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实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国家的。<br><br>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听纳谏,反而独裁专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br><br>那么必然会影响朝廷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严重的会让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br><br>历代那些听不进谏言的帝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因此他必须积极吸取这些教训,以免重蹈覆辙。<br><br>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纳谏,让他能够时刻审视自己,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br><br>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对魏征那么看重,积极采纳魏征的谏言。<br><br>全在于魏征懂得治国理论,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了解社会的现状。<br><br>这样一个谏臣是站得高,看得远的。<br><br>魏征在治国方针方面的制定,在帮助他做一个英明君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r><br>“李世民武装夺取皇权两个月后,这一天清晨,都城长安异常热闹,文武百官从四面八方涌向玄武门。”<br><br>“他们要来参加李世民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br><br>“然而辩论一开始,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br><br>“然而,如何让百姓安定下来,进行大治呢?”<br><br>“李世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br><br>“李世民不禁自问,为何曾经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br><br>“他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兴土木、广治宫室,二是搜罗美女、淫乐无度,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br><br>“李世民惊叹于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创造奇迹的民众,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