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的战乱中,爆发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让隋朝政权土崩瓦解。”<br><br>“这些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br><br>封德彝:实现天下大治,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br><br>他作为山东士族的代表,自然要为他们这些士族发声。<br><br>人心坏了,老百姓民心坏了,唯有实施高压政策才行。<br><br>在隋末的动荡之中,他们山东士族是受打击的对象。<br><br>现在他们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必须要反攻倒算。<br><br>魏征:大乱之后民心思治,就像一个人渴久了,喝什么都是甜的,饿久了吃什么都香一样。长期经过战乱的百姓,他们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生活,过安定的日子。<br><br>他作为普通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代表着山东豪杰的利益。<br><br>他们是从瓦岗寨一路走过来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东河北地区老百姓的动向。<br><br>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稳的日子。<br><br>“为了不重蹈隋朝覆辙,李世民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治国。”<br><br>“在李世民眼里,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体,休戚与共。”<br><br>“当君主的,如果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引发政权的颠覆。”<br><br>“正是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br><br>“在这种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br><br>“李世民将这些思想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政策,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开。”<br><br>“而君臣论治的主要内容,则记录在李世民时期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中,被后人传颂。”<br><br>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会被老百姓覆灭。<br><br>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身为帝王必须要警醒的道理。<br><br>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而不用,诚可畏也。<br><br>这句话是他从隋朝灭亡得出的一个教训,时刻警醒着他。<br><br>皇帝不过是老百姓因为你有道才推选出来的,可如果你要是无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马推伱下去,就正如隋炀帝的下场一般。<br><br>“一个清明社会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作为前提,而且保证执法的公平性。”<br><br>“李世民登基一开始,便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br><br>“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议》三十卷,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br><br>“完备的法律条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法。”<br><br>“对此,李世民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亲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br><br>“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因违反军令而被李靖治罪,后免死改判发配边疆。”<br><br>“有人上书,请求念其为秦王府旧臣予以宽大。”<br><br>“但李世民没有念及旧情,驳回上书,维持原判。”<br><br>“李世民认为赦免了他,便开了侥幸之路,有功的人很多,赦免他,其他人也会轻于犯法。”<br><br>“皇帝以身作则,执法如山。”<br><br>“在朕即天下的时代,还有哪个皇帝敢于像李世民这样,把自己关进权力的笼子里呢?也只有李世民可以做到。”<br><br>朱元璋:咱的大明律也是参考大唐律制定出来的。<br><br>他之所以参考大唐的律法,除了大唐本身强大外。<br><br>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太宗和他一样,也是以民为本,把老百姓看得很重。<br><br>唐朝的律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最前面的除了关于皇宫皇帝这一类的规定之外,首先就是对官员的一些规定。<br><br>而像盗贼什么的,和老百姓有关系的,以前镇压老百姓的那些条例都在大唐律的后面。<br><br>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律法首先是监管官吏的。<br><br>一旦做了官,就要遵守法律,也要按照法律法规去办好分内的事情。<br><br>他的理念和李世民一样,首先官员做好了分内之事,才能去管理老百姓。<br><br>“法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李世民多次强调,执法要慎刑宽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br><br>“贞观五年,他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朝廷。”<br><br>“而且对复审有了明确规定,以增加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br><br>“第二年,李世民亲自审问囚犯,当他看到死刑犯即将被处死时。”<br><br>“心中顿生怜悯,便下令释放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处决。”<br><br>“又令全国所有死囚一律释放,让他们在期限之前来京师集合。”<br><br>“第二年秋天期限到时,没有人督促,没有人组织,头一年释放的总共390名死囚,居然一个不少全部按时到达集合。”<br><br>“李世民十分感动,下令全部赦免。”<br><br>“贞观年间,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这天,长安城万人空巷。”<br><br>“这一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br><br>“这种景象,在古代数不清的封建帝王中并不多见,而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br><br>“贞观三年,唐太宗下令恢复被废弃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br><br>“百姓惊骇之余,无不欢呼雀跃。”<br><br>贞观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世民无不感恩戴德,碰上一个对农桑重视的君主是他们这些老百姓的福气。<br><br>在他们的印象中,当今皇上从来不在农忙的时候征发徭役,或者是兵役。<br><br>最被他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太子要实行冠礼。<br><br>一般太子想要进行成年礼仪式,那就必须调集府兵来充当仪仗队。<br><br>但这个时候正好是春耕,皇上为了不耽误春耕,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种地,就没有去调集农民来充当仪仗,而是选择把冠礼往后推延了。<br><br>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说明他们的皇上对农桑的重视。<br><br>“在农业社会,粮食丰收与否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br><br>“都江堰的建成,促成天府之国的千年富庶与稳定。”<br><br>“一次洪水或一次大旱,就可以致百姓颗粒无收。”<br><br>“而且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政权动摇。”<br><br>“为了加强水利建设,李世民大力整顿治水机构。”<br><br>“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br><br>“为解决扬州旱灾修建的扬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八百余顷,从此扬州连年丰收。”<br><br>“沧州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及衡河,从此无复水害。”<br><br>“贞观七年,夏州朔方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br><br>“贞观十年,汴州陈留开观音坡,灌田百顷,给粮食大丰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br><br>“即便是现在的农民,无论长江南北,还依然享用着贞观年间的水利成果。”<br><br>主播每说到一个州郡,当地的老百姓就对李世民满怀敬意。<br><br>正是因为有当今皇上兴修水利,他们才能取得年年的大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