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93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293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lt;br><br>于是又想办法在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试验。<br><br>官场的日子没几年平安,很快,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br><br>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br><br>这一次,徐光启干脆回到上海,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br><br>一想到徐光启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他就不禁深深的惋惜。<br><br>徐光启可是中华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科学家,翻译了西方大量的科学著作。<br><br>在徐光启那个时代,华夏和西方的科学成就相差无几,两者还在同一起跑线上。<br><br>可随后大清入主中原,就把科学彻底束之高阁,以至于大清彻底落后于西方的脚步。<br><br>他有时不禁感慨,如果大清在立国之初重视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说不定如今也不会被西方列强欺辱。<br><br>“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没上百也有八十。”<br><br>“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只此一位,别无他人。”<br><br>“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br><br>“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四百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br><br>“论环境,明代松江府是个小地方,和几百年后的国际大都市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br><br>“论出身,徐光启家境并不好,父母是耕田的农民,就指望着他读书中举光耀门楣。”<br><br>“这样的背景,徐光启哪来的机会去认识传教士阶层,去接触最新锐的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br><br>“说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次应聘。”<br><br>“万历二十一年,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韶州教书。”<br><br>“家乡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科考又屡试不中。”<br><br>“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br><br>“这次南下,成为徐光启命运的转折点。”<br><br>“明朝的广东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br><br>“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在此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br><br>“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br><br>“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一次多么富有启蒙意义的冲击。”<br><br>“可以想象,徐光启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内心有多么的震动。”<br><br>“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的家乡传教。”<br><br>“来而不往非礼也,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br><br>“就在徐光启38岁那年,他在赴京参加考试途中,终于和传教士利玛窦会面了。”<br><br>“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br><br>“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br><br>“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br><br>“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br><br>蔡元培:可惜了,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明朝抓住。<br><br>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远远不止《农政全书》,泽及后人的也绝不仅《崇祯历书》。<br><br>徐光启的翻译天赋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br><br>徐光启考中进士后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玛窦。<br><br>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br><br>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br><br>徐光启见既然有这样的好书,当即表示不管有多么困难,也要把它翻译成中文。<br><br>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br><br>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br><br>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从无到有,全部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br><br>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br><br>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如今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三百年前定下来的。&l>>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女儿抢救当晚,渣夫在给白月光儿子当爸我对疯批男主手拿把掐那些年昆仑天师:我以神通聘道侣刚出狱,就被校花骗去同居都修长生道,那我可就掠夺寿命了!薅光系统羊毛后,她飞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