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93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293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t;br><br>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br><br>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br><br>只是可惜,历史比徐光启预感的更悲哀。<br><br>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际,科学再度被打入冷宫。<br><br>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徐光启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br><br>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br><br>这相比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br><br>“在不设宰相的明朝,俗称阁老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手握相权。”<br><br>“名称换来换去不打紧,宰相的权力,那是换汤不换药的。”<br><br>“松江小地方的一个寒门子弟徐光启,坐到这个位子上,的确不容易。”<br><br>“第一步,19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br><br>“于是摆脱了务农的命运,可以在私塾教书为生。”<br><br>“这一教就是16年,直到碰到了赏识他的恩师。”<br><br>“徐光启才时来运转,中了会元,迈出了第二步。”<br><br>“等到徐光启考上万历皇帝的进士时,已经42岁了。”<br><br>“至此,入仕的三部曲总算大功告成。”<br><br>“徐光启到北京后,先在翰林院打了个前哨,接着就到礼部上任了。”<br><br>“从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皇帝不停地换。”<br><br>“徐光启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br><br>“可是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卷起袖子埋头实干。”<br><br>“徐光启的宗旨就一条,想要关心国计民生,就要农业和军事两手抓。”<br><br>“徐光启一边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br><br>“一边忙着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br><br>“这些技术上的事情,一点也难不倒徐光启。”<br><br>“水文、地理、测绘、武器制造等旁门左道的西洋技术,终于派上用场了。”<br><br>“虽说这些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的。”<br><br>梁启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火器、军事、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堪称学贯中西。<br><br>万历二十一年的时候,徐光启在韶州首次接触到了西洋传教士郭居静。<br><br>从郭居静那里,徐光启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第一次知道在大明帝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br><br>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第一次听说麦哲伦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br><br>第一次听说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够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br><br>所有这些对徐光启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毕竟那时的中国人还认为天圆地方。<br><br>从此,徐光启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研究西方的火器、军事技术。<br><br>徐光启虽然精通数学、天文、历算、火器、军事等先进的西方技术,学贯中西,然而却是命运多舛。<br><br>当时大明帝国在与满清八旗精兵的对阵中一败再败,徐光启上奏抵御清兵的十条建议不被皇帝采纳。<br><br>几次上书请求去练兵以报效国家,也被同僚四处拆台。<br><br>泰昌帝即位之后,辽阳被八旗精兵攻破。<br><br>泰昌帝启用徐光启,重回朝中的徐光启提议铸造西洋大炮,却遭到兵部尚书的弹劾而丢官。<br><br>天启三年,徐光启再次得到重用,任礼部右侍郎。<br><br>但仅仅在一年之后的天启五年,又遭到魏忠贤的弹劾,徐光启被迫再次辞官归隐。<br><br>崇祯五年,崇祯皇帝以徐光启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br><br>然而此时的徐光启已年满七十,并于第二年去世。<br><br>徐光启虽有经世治国之才,忠君报国之志,真的是生不逢时。<br><br>从徐光启十年苦读到被信任掌权之时,已是即将离世之人,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br><br>徐光启尽心尽责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br><br>(本章完)>>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捡个女帝当老婆他从禁地来,挥袖写长生北门老枪聊天群:人在诸天,我是牛魔王!鉴宝捡漏从1988开始巅峰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