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就被召回任职。<br><br>晏殊的仕途可谓一步十级的攀升,用平步青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br><br>然而,无论他身居何位,身处何地。他都一如既往地淡然平和,但是在这清淡之中却总透着一丝深深的寂寥。<br><br>大家只看到晏殊人前风光无限,百事顺心,好似世间一切好运都降临到他的头上。<br><br>可有几人能看到,他一步步走来,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br><br>朝堂上的晏殊虽然身居高位,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br><br>宋真宗经常向他征求意见,每次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br><br>而他每次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送真宗,不敢有一丝疏忽。<br><br>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所有荣辱沉浮都在那个至尊之人的一念之间。<br><br>深谙为官之道的晏殊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时刻保持着警惕,保持着清醒,也时刻有着莫名的孤独与寂寞。<br><br>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世间没有几个人能以本心示人。<br><br>更何况,能保持一生平安富贵的晏殊,他又怎可能随心随性畅行人间。<br><br>表面上的云淡风轻,内心里的沉重隐忧,让他的诗词永远在淡然中充斥着缥缈的轻愁。<br><br>晏殊的心是寂寥的,晏殊的情也是寂寥的。<br><br>他一生曾有三位正妻,但都非长寿之人,一个个皆因病先他而去,徒留自己空对白头。<br><br>晏殊虽做了整整五十年的高官,家中也蓄养着歌姬、舞姬,可是他却从未流传出任何风流韵事。<br><br>但他一定也有着内心深处眷恋的红颜知己,否则他不会有那么多的缠绵相思。<br><br>据说晏殊在一次与欧阳修喝酒时,欧阳修请来一位歌女助兴,这位歌女名叫张采萍。<br><br>谈论诗词时,晏殊意外地发现,她与他竟然在很多观点上出奇地一致,这让他有了一种如遇知音之感。<br><br>可是他们终究只是萍水相逢,短暂相逢后是一世别离。<br><br>晏殊再没见到过她,可那份相思却住进了他的心里。<br><br>他只能将这份情融进诗词里,祭奠那份纯真的感情。<br><br>晏殊一生平稳,顺风顺水,病逝后宋仁宗还亲自前去祭奠。<br><br>“当时宋真宗病重卧床不起,命人拿出一纸文书给晏殊,里面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br><br>“晏殊表示自己是外臣,这件事应该由内臣主管,自己不敢僭越。”<br><br>“真宗点头同意,于是召来翰林学士。”<br><br>“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皇帝诏令中的内容和昨日见到的大相径庭,晏殊深感惊骇。”<br><br>“但因为对大局影响不大,也就没有向外人说,一直把这件事深埋心中。”<br><br>“晏殊深知官场规则,所以多年来行事一直很圆融,既不讨好也不针对,是难得的平和宰相。”<br><br>“晏殊除了在事上表现出圆融,在对待人方面也十分圆融。”<br><br>“晏殊有位学生叫黎简,两人是同乡。”<br><br>“一年夏天,晏殊回乡探亲,众多官员上门拜访,但黎简没有来。”<br><br>“侄子不满,对晏殊说黎简因为叔叔你的提携得到重用。”<br><br>“现在你回家了,他竟然都不来拜访,实在是太过分了!”<br><br>“晏殊听完,笑着解释你不了解黎简,他不来实际上是为了避嫌。”<br><br>“他来反倒会让人觉得我在拉帮结派、私结党羽。”<br><br>“而且现在有蝗灾,他把自己工作做好,不也是给我添光吗?”<br><br>“侄子听完深感佩服,不再多说。”<br><br>“晏殊待人待事十分巧妙,让世人看到他灵活变通的一面。”<br><br>“精通圆融之道的晏殊可以说是上不得罪于人,中不嫉妒于人,下不失信于人,终身都在得饶人处且饶人。”<br><br>“成大事有好运的人,都是行事圆融的人,既不锋芒不露又不八面玲珑。”<br><br>“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也会考虑他人得失,从而打开人际关系的大门。”<br><br>“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藏在他的行为里。”<br><br>“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