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开动,分工明确扑向郭子仪、李广琛、辛云京的八万大军。
河对岸的车神塞眼睁睁地看着燕军调动,难以渡河支援。
而且他麾下兵力不足,即便侥幸过河,也无法起到决定性的胜利,只能静观其变,防止燕军再试图过河。
“叛军想趁秦王到来之前,将我军击败。”
郭子仪一眼就看出燕军的意图。
“我们需将准备的战车、鹿角推出,大军呈防御阵势。秦王不日就能赶到,届时叛军必灰飞烟灭。”
李广琛回答道,他们一直与李瑄保持联系。
他们的士卒虽然不比叛军少多少,但双方骑兵差距甚远。
而且叛军的兵甲比唐军更精良。
郭子仪、辛云京、李广琛的麾下,以河西、陇右、朔方、河东为主要。
而这四个边镇的装备,盔甲,都不如西域军。
西域军是李瑄造反的核心,李瑄尽可能多地装备神臂弩,拥有超高的被甲率。
“我军最好也背河而守,这样压力会减少一些。”
郭子仪同意李广琛的意见,大军展开防御阵形。
此地距离黄河不到两里,唐军有调度的时间。
他们早就防备着燕军的铁骑,所以在行军过程中准备大量的鹿角,放在战车上。
这可以减缓燕云铁骑的冲击。
唐军到达黄河南百丈以后,李广琛向辛云京说道:“河陇的骑兵,由辛将军统领,不求击破叛军铁骑,只要能拖住他们即可。”
“明白!”
辛云京点头,轻骑游射,是他最擅长的。
想当年,他跟随秦王金戈铁马的时候,统领轻骑的基本都是他。
他会将队伍中的铁骑和轻骑分开,互相策应,拉扯叛军。
郭子仪将朔方骑兵交给麾下大将唐朝臣。
唐朝臣虽年轻,但善骑善射,膂力绝众,是统领骑兵的不二人选。
郭子仪吩咐唐朝臣也以游射为主,尽可能地吸引燕云铁骑的注意力,以减缓主力的压力。
唐军到黄河边,仅用半个时辰,就将鹿角、战车等布置在外围。
李广琛认可老谋深算的郭子仪,将自己的麾下也交给郭子仪指挥,让郭子仪统一布阵。
郭子仪是天下间为数不多能统帅十万大军的将领,他结合各部战斗力,分配驻扎。
每一方面,皆面面俱到。
最终,大军五百人为一个方阵,分成一百个方阵,在三面拱卫。
同时,中心还有二十五个方阵的预备队,随时支援各方。
辛云京、唐朝臣率领骑兵,离开主力军阵数里。
如果叛军追击,他们就游射逃跑。
如果叛军不追,他们就主动出击骚扰。
“轰隆隆!”
叛军的燕云铁骑和诸胡骑兵先至。
他们分成八路,每一路,都似有万骑,像是一条长龙。
大地在震颤,黄河在摇晃。
唐军中,有众多郡兵、乡勇,看到尘土遮天蔽日,不免有些慌乱。
“有的将士戍边四十年无计,我们何等幸运,能领到这份军功。秦王不会吝啬赏赐士卒,得到勋爵的高低,就看这一战如何出力。”
“安禄山穷途末路,此定鼎之战。明日以后,叛贼覆灭,中原光复,天下太平,这样的机会恐不会再有了。”
“我们既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为了荣华富贵……秦王率领百万大军将至,在此之前,可多杀叛贼……”
郭子仪动员麾下士卒,让他们不要慌张、恐惧。
哪怕是乡勇,杀死一个敌人也会和边军一样的奖赏。
之前李瑄从长安运输金银珠宝到河北,河东军、朔方军已经得到过一次赏赐。
许多将领因常山之战、九门城之战、嘉山大捷加官进爵。
特别是河北的乡勇,家乡被扰乱残害,心中憋着怒火。
叛军再凶残,不过是一条命,箭射中会死,刀劈中会亡。
再说,他们不是孤军奋战。
秦王率领百万大军入中原,否则安禄山也不可能逃出洛阳。
经过唐军将领的一番传话,士卒们严阵以待。
盾牌、长枪、弓、弩,全部准备到位,等待叛军的进攻。
可惜时间有限,无法驻营寨。
“杀!杀!杀!”
燕军骑兵到来以后,见唐军拒马、战车,又排列整齐,不敢冲阵,将冲阵的任务交给步兵。
他们留有一部分铁骑,等待时机。
孙孝哲、王武俊等率领诸胡轻骑,去追击辛云京、唐朝臣。
灭掉唐军骑兵,等于斩断唐军一臂。
寡不敌众,在叛军冲来之前,辛云京、唐朝臣率部向东南。
虽是逃亡,但阵形不乱,可以回首反击。
紧随着叛军骑兵后方,大量的燕军步兵赶来。
步兵的任务不一定是冲破唐军阵形,而是移除战车、拒马,找出破绽,给叛军铁骑冲散唐军阵形的机会。
此时已经是黄昏,落日余晖洒满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