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这种想法也没有错,在没有新的力量崛起的话,北宋一朝估计延续个百八十年都没有问题。
但关键问题就在于,二三十年后,先是来一个金人,又来一个蒙古人,先灭北宋,再灭南宋,在这个过程之中,泱泱中国,不知有多少百姓死于这个天倾地覆之中!
所以,若是从正常角度去发出救亡图存的口号去启发民智,那肯定没有什么鸟用,既然如此,那就得上上强度了。
苏允打算借着邓润甫的课试试水,若是比较受欢迎的话,他打算找太学单独开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就叫《苏允品三国》。
嘿嘿。
苏允不打算扯着嗓子去大声疾呼什么‘大宋药丸’之类的话,不是这个话不对,而是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
关键是在这个封建王朝里,你去唱衰大宋药丸,最后亡的可能是你自己。
所以,苏允打算以三国演义为切入口,将三国僵持过程之中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等议题给塞进去来分析。
当然要把当下宋辽夏三国揪出来对比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借着分析魏蜀吴三国各自国家存在的问题,将大宋存在的问题也给点出来。
如此苏允便可以太学学子之中看到才智出众之士,最好是可以挑选出来,成为同行的同志。至于以后要做什么,苏允并还没有想好,但无论做什么,身边必须要有一帮可用的人!
把种子播下去,然后翌日自然会开结果,当有了一帮有志之士围绕在自己身旁的时候,到时候答案自然便会揭晓。
三国演义虽然不是苏允原创,但苏允毕竟是亲手将其写出来的,为了还原三国演义,苏允做了大量的功课,还往里面添加了大量的原创内容,因此对三国里面东西就算不能说是了如指掌,但也算是精通。
因此这个备课对于苏允来说并不难,不过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准备好了几节课的文案。
又在翰林院混了一顿廊下餐,随后换了一身衣服,朝太学而去。
然后在太学门口,遇到了专门候在门口的年轻教授,年轻教授恭敬告知苏允,今日上课地点换了地方,然后教授带着苏允前去新地点。
苏允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这不是太学最大的礼堂诚心堂么。
而进去之后,苏允更是咋舌,礼堂里面挤满了太学生,这一眼看过去,不得有将近二千人左右?
太学里近些年常年保持着两千四百人的规模,也就是说,整个太学的学生也就小部分人没有来了。
而在前面苏允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那些人是太学里面的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