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的苏允精神饱满去翰林院,看到了疲倦不堪的邓润甫、
邓润甫见到苏允,有些不好意思道:“昨天实在是不好意思,太忙了,没有来得及去你那里吃鱼了,明天吧,明天一定去。”
苏允点点头,笑道:“好。”
邓润甫嘿嘿不好意思笑了笑,道:“今天还得请你继续帮我代一天课,我这实在是走不开。”
苏允自无不可,点头应了下来。
不过这一次,苏允可没有揣着手就过去,而是认真备起课来。
苏允今天不打算继续讲西北战事,西北战事当然还没有讲完,但西北战事只是表象,而并非大宋危机的核心。
苏允昨夜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便是要救大宋,要让中国崛起,便需要有千千万万志同道合的同志并肩而行,所以需要启发民智。
能够来太学就学的学子,要么是官宦子弟,要么是学业极为出色的平民子弟,无论是哪一种,这批人都是大宋当下的精英。
太学每年有学子二千四百人左右,每年更替上千人,也就是说,若是能够在太学讲学三四年,至少也能够覆盖五六千大宋朝未来的精英。
而这五六千精英,将会出现在大宋朝廷各个岗位之上,若是有一半人能够觉醒,那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了不得的。
而现在许多人最需要被启发的民智是什么,是他们对大宋朝即将面临的危机懵然不知!
从这个国家最底层到最顶层,就算是之前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他们是意识到国家财政困难、官员太多、军队太多等问题,但并不认为国家会因此而亡。
而是觉得国家很困难,需要有所改变,就算是说到类似不改变国家会因此而亡的话,但他们内心并不这么认为。
毕竟他们与辽国、西夏打交道上百年,他们心里很清楚,三国鼎立之下,谁想灭掉谁都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谁能够想得到,在未来二三十年,会出现金人这么个野蛮民族,更不会想到,之后还有一个比金朝还要野蛮的民族崛起。
大宋人看似忧心,其实并不忧心国家会亡。
不信你看,宋神宗变法,他是想要让国家富强起来,然后灭了辽夏,收回故土,他的愤懑只是因为事情失败而已,并不觉得失败了就会亡国。
而高太后、司马光等人也并不觉得停了新法国家就会亡,反而觉得新法让民不聊生,只要停了新法,休养生息,那么国家自然就会富强起来。
说白了,所有人看着大宋朝鲜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根本不会认为大宋在几十年后会被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