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是刘皇叔占据。
对于这些“放不开”的小说,肖图白只能摇头,怪就挂儒家社会太压抑。就像后世的小说家,面对和谐问题。也是无法放开手脚的。
儒家的压抑,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好事。
比如,儒家社会的造反者,首先面对的不是官府的镇压,而是无数地主乡绅集团的反对。战败了地主乡绅后,会面对县官。杀了县官后,才开始面对整个朝廷体制的镇压。朝廷没有办法镇压,那么地主甚至会组建地主团练武装,队伍造反者进行镇压。
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自从造反后,长期流窜各地。这并非他们喜欢流窜当流贼。问题是,他们每到一地,地主官绅集团,皆会严阵以待,官兵也会四面八方围剿,而底层农民,也没有革命觉悟,非要流贼烧毁他们家园,胁迫他们跟随流窜。才能够壮大队伍。
一方面地主集团和儒家思想,维护了农业社会的统治。另一方面,这种思想和社会结构,对于工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比如,古代人重宗族,有些地区,一个村、甚至几个村。全部是同宗同族。官府要办事,根本没法子按照国法去做,只能与乡绅们合作。乡绅在基层,也从来不按照国法办事。而是按照宗族规矩。
而整个村、几个村全是一家人。这样的宗族,往往多是非常排外,连外姓人住进他们村,也难以忍受,更别说政府的政策能被下达到这些宗族聚居的村落。或者说,外地资本能够乡村投资办厂了。
历史上,清初满清统治者对于这些宗族很头疼,杀了一大批。反清意识较为浓烈的宗族杀的差不多了,清朝又扶持一些配合清朝统治的宗族。于是,用不了多少年,清朝的宗族势力,比之明朝宗族势力更强了几分。
中国的宗族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东的政教合一体制,这些都是违背工业社会发展规律的。
后世,中国近代时期,用十年动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失,强行打破了宗族聚集的现状,扫清了工业化所面临的“封建残余”。
肖图白没有那么大决心,也没有那么大魄力,去发动十年动荡去改造社会。但是却利用文艺作品,对于现阶段存在的愚昧落后现象进行批判。
首先令人搜集一堆的科举官场的丑态素材,令人编写《儒林外史》,对于儒家科举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儒林外史》肖图白没有深刻的体会,只能让一堆不得志的穷酸儒家子弟,按照肖图白提供的大纲思路,进行批判式的描写。
而对于宗族制度、佃农制度的最锋利匕首,肖图白记得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了表示对于鲁迅的敬意,肖图白决定以“鲁狂人”作为笔名,匿名出版一部《狂人诳语》,里面大量的抄袭山寨鲁迅作品、
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