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年,七月。
在天津水师清剿渤海诸岛,如火如荼的展开时。天津特区再次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除了港口、交通、市政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刚刚上马了炼铁高炉、坩埚炼钢等等项目。
“钢铁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武器、农具、建筑、造船、机器、器皿……各种各样的用具,皆离不开钢铁。可以说,钢铁既国家!没有足够的钢铁,工农业生产效率将会降低。没有足够的钢铁,便不能武装军队、保家卫国。没有钢铁,我们造船业所需的龙骨、铁锚、铁钉,都不能自给……”肖图白对于工业总是充满热情,特区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上马,皆是他推动和影响下启动的。
而肖图白本人的技术创新思路,对于生产力进步的影响,往往的立竿见影的。而肖图白,对于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激励,因此,特区的技术工们,也多少存在着肖图白崇拜情绪。
实际上,肖图白并不是理工专家,但是他知道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搞技术创新和攻关。只要通过体制,将人力物力向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等等领域引导,在资金链和政权不崩溃的前提下,是很容易出成果的。
政权的稳固,主要是物质、经济、民生等等方面。天津特区的存在,如同后世的列强的租界一般,通过不断吸取华北、朝鲜、日本等地的利润,令天津形成了这个年代罕见的工业发达、全民免费教育、社会福利丰厚、零失业的繁荣社会。对比周边地区的贫穷、混乱。净土一般的特区,内政是非常的稳固的。而抵御外敌武力颠覆,特区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军工生产体系。所以,政权总体而言,还是非常稳固的。
这种情况下,特区自然能够给工匠们提供各种资源和条件,让他们搞科技创新。至少,在特区工匠们,往往是高福利、高薪水的代名词。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工匠,拿到的物质奖励。甚至不逊色于特区的官员们。
整个特区的社会氛围,能够搞科技创新的工匠,是非常令人尊敬、羡慕的群体。而特区的媒体,也不断的对一些搞出发明成果的工匠,进行宣传造势。其中,不乏“xx工匠自幼贫穷,但是热爱科学,喜欢琢磨新事物,经常动手搞发明创造。在特区政府的关怀下。xx终于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xxxx技术,该项技术填补了特区的技术空白。政府给予xxxx两银子奖励,该厂的厂长奖励xx,一套价值1700两的豪宅、丫鬟数名、马车一辆。xx终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这种普通丝工匠,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生命运,成为了社会上层人物的故事。特区隔三差五就在媒体上宣传,基本上惹得特区的底层人士,对于发明创造、改革工艺技术的热情不断的上升。
古人与后世的智力差异是不明显的。区别主要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上。只要当权者重视科技工业发展,给予这个年代的技术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研究环境,以及制定出良好的激励制度,科技发展的速度,是能够快速提高的。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