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阳”之名久矣。据《世本》记载,相传夏禹曾初都晋阳,后迁平阳(今山西临汾)、安邑(今山西夏县)。“晋阳”是春秋晋国赵氏家族的封地。赵氏始于周穆王时期,造父受封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以食邑赵为氏。赵氏传到春秋时的赵夙开始仕晋,为献公之御。公元前661年,以功受封耿大夫。其子赵衰,随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晋文公归国执政后,赵衰任上军佐,赵氏开始入卿之列。从此,赵盾、赵朔、赵武、赵成、赵简子、赵襄子等七世,均为晋国执政卿,历文公、襄公、灵公等十一公,前后执掌晋国政事达180多年。我们所讲的晋阳城,是指晋定公时期执政的正卿赵鞅(简子)于春秋晚期,即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7年建筑的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灭北汉,晋阳城被毁,历时1500多年。晋阳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城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知伯后,晋公室已名存实亡,三家分晋已成定局,晋阳开始成为赵国的初都。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由其次子赵毋恤(襄子)继承卿位。赵国在晋阳建都53年,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邯郸(今河北邯郸)。之后,晋阳城先后为秦太原郡(秦襄王三年置、“太原”之名始于此),西汉韩国、代国、并州刺史部(汉武帝时置,太原称“并州”始于此),三国魏与西晋太原国,后赵太原郡、并州刺史,北魏、东西魏太原郡,北齐别都,隋代太原郡,唐代北都(北京),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国(郡)的治所或发迹处。
晋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著名的韩、赵、魏灭知伯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年;高欢以晋阳为基地,征战四方,创建北齐政权;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建立大唐。晋阳无论在政治或军事战略上,都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董安于筑晋阳城
晋阳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汾河贯中而过,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是理想的城建之所。其北缘有一大型湖泊,方圆20余里,名叫“晋泽”。还有晋水(晋祠之水)与汾水交汇,晋阳城就位于这个交汇处。
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时任晋阳宰)、尹铎主持,当地头人王成为总管,开始修筑晋阳城,至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竣工,历时三年。城周长4里,青石砌基,夹版夯土筑墙,墙内加荻、蒿、楚(类似芦苇、野草、荆条之类植物),使其坚固。墙基厚丈余,高4丈。城四周各开一门,青铜龙饰城门。城四周开挖壕沟,犹如一道护城屏障。城内有宫室、家庙、粮库等。宫室建筑的柱子均为铜铸(见《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晋阳城墙体内为什么要加荻、蒿、楚之类的植物?宫室柱子为什么要铜铸?一方面是为了坚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备战。当时晋国规定,卿大夫不允许拥有武器,否则,要犯灭族之罪。但为了防备不测,赵简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办法,一旦有人攻打晋阳,楚等荆条之类植物,可以做箭杆,铜柱溶化后可以做箭头。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