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先后在董安于、尹铎多年苦心经营下,变成了赵氏稳固的根据地。
晋阳城修筑后,在三家分晋前的40多年中,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城建成后的当年,赵简子命邯郸大夫赵午将他征伐卫国时,卫国进贡晋国的500名奴隶由邯郸迁往晋阳,赵午答应,但很快又反悔,被赵简子捕到晋阳杀害。赵午之子赵稷伙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亲范氏(吉射)发兵围攻赵简子在国都“绛”(即“新田”,今山西侯马市)的官邸,赵简子被迫北走晋阳。于是晋卿魏、韩、知氏三家联兵抗拒范、中行氏,复请赵简子回“绛”执政。《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个事件时说:“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叛)”。后来把这个记载作为晋阳城创建年代的依据。
晋阳第二次之战,发生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赵襄子列为卿,晋国由知伯执政。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知伯向韩、魏两家各要“万家之邑”地,两家如数给了他。又派人向赵襄子要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离石境内),襄子不给。于是知伯勾结韩康子、魏桓子攻打晋阳。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从晋祠悬瓮山下开渠(今知伯渠),引晋水(一说汾水或汾、晋二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说,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墙也不倒塌,可见晋阳城的坚固。知伯攻打晋阳三年也没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饮,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这时,赵襄子有些动摇,“欲以城下”,问他的谋士张孟谈该如何办?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愿去见韩、魏,说服他们倒戈。于是张孟谈潜行出城,游说韩、魏,申明“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韩、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灭知氏。按照约定,先杀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毁堤决水反灌知伯军营地,造成知军大乱,韩、魏军从两翼包抄夹击,大败知伯军。知氏从此而亡,韩、赵、魏三家尽分其地。
晋阳城的续建与被毁
晋阳城经过“晋阳之战”三年的水浸,到西晋时的700余年间,城池已严重毁坏,西晋进行了建城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和扩建。《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修缮和扩建工程开始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经一年的时间,工程告竣。扩建后的晋阳城,比原来“周四里”扩大了将近七倍。扩城之后,又开始“建府朝,造市狱”,在城中大兴土木。商贾得市,农人复耕,城中倒塌的衙署、寺庙、百姓住房都陆续得到修复重建,成为“鸡犬之音复相接矣”的都市。
北齐自神武帝高欢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任命大丞相,在晋阳建大丞相府开始,历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等七帝,共计45年的时间里,一直把晋阳作为高齐的根据地(别都)争夺天下。七位帝王,除武成帝外,有五位都即帝位于晋阳,一位崩于晋阳(高欢),可见晋阳在高齐时所处的重要地位。
高欢经营晋阳几十年,营建了不少宫室建筑,有的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在平定尔朱兆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