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夏鼎 >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89;西方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在乌兰巴托附近的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的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种把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丝绸刺绣,应是匈奴人的作品。这些考古资料,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公元4世纪,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密林西迁南下,建立北魏王朝,初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其政治中心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南道上,可以南控中原,北领草原上诸游牧民族。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突出地体现在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中。其早期的“昙耀五窟”,佛教造像具有浓郁的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及阿富汗西部一带)艺术风格,还有中亚地区服装的特点。经考证,南北朝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与传统的由长安西行的丝绸之路,在甘肃武威附近分出的道路联为一体,这条道路沿内蒙古阴山河套一线到达今呼和浩特和山西省大同市,又继续东行,经燕山、七老图山至内蒙古赤峰南部和东北各地。在这条路上,先后在银川、呼和浩特、大同发现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在宁夏固原、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大同还出土有产自西亚的金银器,等等。这些出土文物,证明沿阴山河套东行的草原丝路的南线曾相当繁荣,草原丝绸之路与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已经紧密联系为一体。

    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进入全盛时期,唐太宗被草原各部尊为“天可汗”,各草原民族的君长来长安朝拜,多走阴山河套一线的“参天可汗道”,中原与草原丝路的联系畅通无阻。之后,唐王朝在北部疆域建五大都护府,直接控制中亚至辽东半岛的通道。其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川上建的单于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的政治地位最高。该城为突厥人阿思德为唐高宗的儿子李旦筹建,李旦后来做了皇帝(唐睿宗),单于大都护府也成为通往草原丝路的商贸中心。土默川平原三面环山,一面向着黄河,有通衢大道与中原相连,在北方草原长城地带是一片形胜之地。考古工作者在土默川平原上,多次发现东罗马金币和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在土默特左旗水磨沟,出土了弯月形金冠饰片及东罗马商人的墓葬;在阴山山脉中,还发现有突厥人的石人墓,这些都是唐代北方草原地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内蒙古东部赤峰市敖汉旗,1976年曾连续出土了两批典型的波斯银器,有波斯银执壶和猞猁纹银盘等。银执壶顶端有一个鎏金胡人头像,高鼻深目,八字胡须,短发后梳,是典型的胡人形象;猞猁纹银盘则不见于中国传统工艺,也是中西交流中的输入品。因此,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这些银器都是公元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在东伊朗高原制作的工艺品。唐朝时期,诸多文化传入草原,对当时及后世的草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草原地区发现的聂斯托里派(又称景教,为基督教的一支)墓石,即是唐武宗灭佛后,在长安的景教徒与众多的回鹘人一起,从长安逃至草原时传播来的。从唐代直至辽、金、元时期,北方草原的汪古部、乃蛮部、克烈部等,都是信仰景教的部族。

    由契丹族所创建的辽王朝(907~1125年),其活动中心在内蒙古赤峰地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年)非常重视同西域地区的联系,先后两次率军从东部草原西征,将辽朝西部的疆界扩展到河西走廊,并且征服了分布在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诸回鹘政权,使通往辽朝上京城(故址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的两条丝绸古道得以畅通。辽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北线,是由葱岭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进入河西走廊和蒙古草原的路线。据阿拉伯人卫马西记录出使辽上京道程,他从中亚撒马尔罕出发,翻越葱岭,进入疏勒(喀什)、叶尔羌(莎车)、于阗(和田)、克里雅(且末)至沙州(敦煌),然后进入蒙古高原南麓可敦城界(蒙古国土拉河西岸巴音诺尔附近),经乌独健山(肯特山支脉)南下,经庆州(巴林右旗)到达辽上京。辽上京汉城中设有“回࿕>>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鸦在西游,从掠夺词条开始进化从武道开始无敌小师妹重生发癫,全宗门瑟瑟发抖蒸汽朋克世界归来的鸣人隋朝的棋局老爹绑我去当兵,全军求我当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