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政务,诸如科举舞弊、宰相徇私之类的“八卦”,绝不会出现在上面。
当然,像刺史之类的地方高官,或是出身大族的贬官,尚能通过私人信件获取一些隐秘消息。
只是,琼州岛距离长安四五千里之遥,莫说是今科状元是谁,即便是皇帝换了人,此地官僚也必是最晚得知。
这种地理上的隔绝,使琼州在客观上成了消息闭塞之地。
李景让亲自登门拜访刺史府后,更发现崖州刺史与琼州刺史,素来对政务“放手不管”。
这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通过言语暗示与精心设计的信息差,让郑家误以为李、黄二人背景深厚,不可轻易得罪。
“分明是你这竖子的主意。”
李景让摇了摇头,半点不想接黄举天给他戴的高帽。
他既知黄举天的聪明才智,亦不愿让其过于自负。
“只是,你这两条计策,最多只能作用一时。
“倘若日后郑家找到关系,打听清了我等来路;
“亦或两月治瘴期满,陈家质问我等何时调任,你又当怎样应对?”
黄举天正打开衣柜,为李景让取出干净的常服,头也不抬道:
“只需除去陈家,将郑家牢牢绑定在我这艘船上。”
“哦?”
这两日,黄举天除了忙于安排治瘴事务,便是与梁家明等五人,以及县衙附近的百姓闲话家常。
通过旁敲侧击的交谈,他将岛上的威胁——更准确地说,是自己掌权路上的障碍——分成了几个等级。
威胁等级最高的,莫过于本土豪族与俚僚人势力。
陈、郑二家自不必多说。
而俚僚人则因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时常与官府及汉族移民爆发冲突。
在唐代历史上,俚僚人屡屡聚集起来,抵制官府的差役摊派,甚至演变成武装对抗。
双方对土地资源的争夺尤为激烈。
地方官府推行的赋税征收、土地丈量等政策,往往与俚僚人的传统习俗和利益诉求相悖,矛盾由此激化。
正因如此,俚僚人成了豪族与官府的共同敌人。
黄举天的计划,是在治瘴初见成效后,借积累的民间声望,以朝廷名义组建“平黎军”——
名义上用于平定俚僚之乱,实则旨在压制豪族武装。
至于俚僚人,他另有对策。
在此期间,他务必要让郑家充当马前卒,助其彻底铲除陈家。
只要此事做成,即便黄举天先前扯的虎皮被揭穿,郑家也只能硬着头皮与他同舟共济,再无退路。
黄举天将心中所想的后半截,一五一十地讲给了李景让。
李景让听后,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
“举天,你今年多大了?”
“实岁二十。”
李景让默然不语,任由黄举天帮他披上常服,忽然轻叹一声:
“可惜了。”
可惜他没有适龄的女儿,否则……
“咯噔。”
屋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
两人出去一看,原来是梁家明等五人身体有所好转,特意前来向黄举天和李景让辞行。
李老仆关切地说道:
“哟,你们晒伤的部位还在脱皮,何不多住些日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