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页:看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
这个「净土三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这「三经并行于世」,同时在世间流通。但是「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古大德在三经当中他单独以《阿弥陀经》列为丛林的晚课。这是什么理由呢?
「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在三经当中,古德特别重视《阿弥陀经》,乃至于整个三经当中,以《阿弥陀经》列为晚课,这当中的理由是:
第一个,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净土三经」,这《观经》看经题这个「观」字,看得出它的修行方法是「观想」的法门,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观琉璃地、观莲华;或者观察正报的庄严,观察弥陀白毫相光、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是观想、观像,这是利根人。这个利根人他的烦恼淡薄,他的心容易寂静,心寂静的人,他有堪能性,他能够观察很复杂、很微细的境界,这当然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环境也单纯、天生的烦恼也淡薄、也不容易昏沉、也不容易掉举,这个观想就适合他。
其次,这个《无量寿经》,它虽然也是持名,但是它还兼带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可能出家人比较容易做到,特别是年青出家占了便宜,他要发菩提心,思惟如母有情,发起大悲心,修六波罗蜜;但是年纪要大一点就可能会有困难,身心的羸弱;或者在家居士,那更有困难,发菩提心,在家人心中所缘的境界,那是一个家庭,妻子、儿女、先生这种境界,他怎么能够广泛的攀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呢?怎么去修习六波罗蜜呢?所以说这个《无量寿经》它的标准又稍微高了一点,「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那《阿弥陀经》的特色,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二话不说,他单是要你执持名号,看这经文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是男人、或者是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听闻阿弥陀佛这种功德境界。「执持名号」,你经常的去忆念他的名号。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阿弥陀经》当中,它对于其他的方便法门二字不提,单单要你「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这样的行持,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法门,上根人修,那当然是好;钝根人修也可以;乃至一个人,他一生造了五逆十恶,他临命终时才开始觉悟、才开始忏悔、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他怎么发菩提心、怎么修诸功德都没有办法,他不可能观想、观像。这个时候,他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十句,转地狱的火成金莲华。所以这个「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就是这种境界。
「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这当中有事、有理,它能够统摄宗门、教门一切的修行方法。
这个「摄事理以无遗」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蕅益大师后面会提到,就是念阿弥陀佛有事持、有理持。这个持名是讲得比较简要,事实上具足来说,应该是信、愿、持名。那这当中,按蕅益大师的意思,「信愿」又特别重要。蕅益大师说: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说你内心当中对弥陀归依的心不够坚定,虽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打妄想:阿弥陀佛真的能够救我吗?你对弥陀的信心不够,对往生的愿力不具足,纵使这句佛号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功夫成片,亦无得生之理。这个关键在这个「信愿」。
这个信愿的栽培就跟这个「观想」有关系,你平常的观想。如果你是从事相上去栽培信愿,这个时候从缘起上来观察,你观察娑婆是苦恼的,在娑婆世界受生,有烦恼障碍你、有罪业障碍你、有老病死的果报障碍你。假设你下辈子选择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正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五种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依报呢,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各式各样宫殿楼阁的庄严。你从这样的事相差别,生起信愿,这个时候你对弥陀通身靠倒,这就是事持。
那这个理持呢,就是你有一种理观,这个理观就是你能够明白万法唯是一心。前面的事观多少有一点心外有法,认为这一切跟心没有关系,这些法是业力所成的,都是真实的,不过当然也是好。那这个理观,你能够观察:所谓的「娑婆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是你一念颠倒无明所变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也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是你的信、愿、持名所成就。」这样子你能够法法销归自性,
「我虽是业障凡夫,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内心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这个时候,你以这种「万法唯是一心」的思想,来开展你的佛号,这个就是理持,一切法不离开你这一念心。这样的厌离娑婆,娑婆世界是心中的杂染境界,所以应该厌离;极乐世界是心中清净的信愿心所成就,所以应该欣求。以一心的角度来厌离娑婆,以一心的角度来欣求极乐,那这样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就不可思议了,这个叫做理持。这蕅益大师后面会提到。
所以说如果不明白实相道理的人,他从这样的一种业感的杂染跟清净的差别来持佛名号,也可以。如果你能够通达《法华经》《华严经》,从诸法的实相,从一心缘起万法的角度来开展你的信愿,也是可以。这个净土法门有浅有深、有事有理,所以总说一句话:「尤为不可思议也哉!」不管事持、不管理持,都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都能够在往生净土,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这个是蕅益大师「序法门」,先把佛陀所有的法门,先作一个笼总的介绍;再把净土的特色,它直捷、圆顿的特色,乃至持名简易、稳当的特色标出来。
再看第二段「序注疏」,这以下蕅益大师讲出他著作《弥陀要解》的一个心情。先看「序古疏」,看古德著作的情况。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蕅益大师先讲到古代大德对《弥陀经》注疏的情况,「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中国佛教这二千多年来,祖师大德辈出,有很多人对《阿弥陀经》都很重视,也有很多的注解;但是「世远就湮,所存无几」,时间一久,「世远」就是时代太久,早期这些《阿弥陀经》的注解就消失了。到了明末蕅祖的时候,所存的注解就不多了。
不多中蕅益大师就提出两个代表:第一个「云栖和尚」──莲池大师大师,他的《阿弥陀经疏钞》,「着为《疏钞》广大精微」,文字广大,义理特别的精微。我们看《阿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