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2集

《佛说》第2集

很广,就像一个佛法广论一样,把《阿弥陀经》开展的非常详细。那「幽溪师伯述《圆宗钞》,高深洪博」。幽溪大师是蕅祖的长辈,他称他为师伯。那他作的《弥陀圆中钞》高深洪博,他老人家用一心三观来开展这句佛号,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妙。

    这两部钞,蕅益大师赞叹「盖如日月中天」,有如一片黑暗当中太阳现前,这是正法的住世。那有正法太阳出来,有眼睛、有智慧眼的人,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就是有教理基础的人,去看《弥陀疏钞》《圆中钞》,都能够得到利益。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问题,「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致使「初机浅识信愿难阶」。因为莲池大师的《疏钞》太广泛了、幽溪大师的《圆中钞》太深妙了,故「边涯莫测」,不管是文字、不管是义理,对我们「初机浅识」,末法时代根机浅薄的人来说,就很难栽培信愿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去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他老人家以《华严经》的思想,「重重无尽,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思想,来开展净土的依正庄严,讲得非常详细。他偏重在所缘境,就净土的依正庄严有广泛的介绍。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他偏重在能缘,偏重在能缘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圆中钞》对于现前一念心性开展得很详细。一个是以《华严经》为主,偏重在佛菩萨的庄严;一个是以《法华经》为宗旨,偏重在心性的功德。

    那蕅益大师呢?如果我们今天把《弥陀疏钞》跟《圆中钞》看了以后,你再看《阿弥陀经要解》,你就会知道蕅益大师的智慧不可思议。他能够融通这两部著述,一方面赞叹净土的依正庄严,一方面要你处处销归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事实上是把《弥陀疏钞》跟《圆中钞》加以融和。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弥陀要解》,你有空时你还要去看看《弥陀疏钞》、看看《圆中钞》,你就知道蕅益大师的思想根源,是从这两个著作开展出来的;不过他老人家讲得简要,所以叫做《要解》。他能够在短短的文字当中,使令我们这些初机浅识的人,能够建立信愿,这是《要解》的特色。这是讲到古代两位大德的著作,各有各的优点;下面一段就讲到蕅益大师他著作的心情。

    序今解,正述作疏缘起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前面两位大德的著述,对上根利器的人,当然是得到利益;但是对于「初机浅识」,就「信愿难阶」。所以蕅益大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弗揣庸愚」,我不测量我自己是一个平庸根性的人(这是蕅祖的谦卑),所以我在两位大德之后,「再」着「述」这个「《要解》」,因为考虑到「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所以我不得不再做这个《要解》。

    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

    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那我做这个《要解》是一个什么心情呢?「不敢与二翁竞异」,但是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不尽卢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卢山而已。」那我作这个《要解》,我站在个人的立场,我「不敢与二翁」有一种争高下的心情。佛法讲无我、无我所,我的心情没有「想要比古德强」这一念分别对立的心,没有。如果你没有想要比古人强,你干嘛作这个注解呢?「不必与二翁强」。站在法的立场、站在弘法利生的立场,有些众生必须要依《要解》而得度,也不是每一个人的思想要完全一样,也「不必与二翁强同」,站在弘法利生的角度,那也「不必与二翁强同」。

    我们看古大德,是依法不依人,他不必在人中争高下;但是为了法的弘传,所谓的「名利不可争」,但是「义务不可辞」。个人的名利,这件事情不是我们所计较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弘扬佛法呢?「义务不可辞」,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因缘不同,谁会因谁而得度,各有各的差别。所以我们对佛法的弘扬,个人也有一分的承担,「义务不可辞」,这是蕅益大师的心情。

    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一部经有各式各样的注解,这个是很合理的。多元化的社会,各有各的思想。譬如说「侧看成峰」,同样是一座山,你从侧面看,开展出来的是一个绵延的山峰;从横面看,合起来就是一个岭。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面貌。总之,「纵皆不尽卢山真境」,没有一个人真正看到卢山真境,卢山在这个大雾当中,但是要紧的是,你能够透过你语言文字的善巧,引导众生去「亲见卢山」。

    这意思就是说:经典是佛大智慧的境界所表达的,那是无量义,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把佛陀的真实义全貌表达出来,从契理的角度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从契机的角度,每一个不妨站在你的角度,来引导众生了解这部经。我们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只要你有一个门就能够进入房间,不一定要把房间全部打坏,其中有一个门就可以进去了。所以说「纵皆不尽卢山真境」,但是「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卢山而已」,是这种情况。那这是蕅益大师著作《要解》的一个心情。

    蕅祖的《要解》,如果我们只是这样读过去,你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但是你要是能够把心静下来,很虔诚的把蕅益大师的《要解》,特别是前面五重玄义,一次一次的读诵,你会发觉这里面的文字不可思议。你一次一次读诵,真正能够灭罪,可以把你无量的罪业灭掉,真正能够开展你的智慧,把你无始劫来的疑根拔掉,所以印光大师赞叹蕅益大师说:

    「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

    印祖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说:就算是古代的佛陀释迦牟尼佛出世,重新为他讲的这部经作注解,「亦不高出此矣」,整个义理、整个行持的开展,大概也就是这样子了。所以这一部《弥陀要解》,我们要花多一点时间慢慢去体会、去品尝,你再来念这句佛号,那感觉就不一样了。你过去在念佛的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佛号有很多很多的障碍,总是觉得:怎么念半天没有味道?你要把这《弥陀要解》背一背,细心的体验,你这一念心再跟佛号一接触,前面的那些乌云就全部消灭掉,灭除你的罪障。所以我们有些东西都要诸位会背,像这个序就是要背的,下礼拜我们就抽背。

    那这是讲到「序」的情况。好,我们看第二段「解经」,正式的解释本经,「分二」段:「初五重玄义;二、正解经文」。

    蕅益大师是天台宗的学者,他根据天台宗的家风,在解「释经」典前先解释「五重玄义」,这「五重」就是五个层次,用五个层次来解释,把经典玄妙的道理先表达出来,叫做「五重玄义」。

    第一重是释题,解释经题。解释经题分成二段:「一、总标立题;二、别释通别」。先看「总标立题」:

    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解释经题,有人、法、喻三种的差别。这部「经」完全是人,单人立题。这个人当中,有「能说」的,就是这是谁说的呢?「佛」。这第一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他是能说的人。这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谁介绍的呢?不是阿罗汉、也不是菩萨,他们两个都没有资格介绍净土;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资格、才有>>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年代修仙:我有山海相伴武道大帝诸天:从九龙拉棺开始无敌魔女,火球与蒸汽邪神半岛:我的顶流女友开局觉醒蛊师,谁说虫族不算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