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2集

《佛说》第2集

条件来明白的介绍净土。所以这个能说的人是「佛」。那他介绍谁呢?「阿弥陀」,这是所说的佛,他也是佛,是西方的佛。一个是能说,一个是所说,那这个单人立题。这是「总标立题」,再看「别释通别」:

    这个经题有别题跟通题,这个「别」就是别于一切经典的,「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是不同于其他经典;这个「经」字是通的,任何一部经都叫做经,这是「通」题。我们先看别题,别题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是「佛」,第二是「说」,第三是「阿弥陀」。先看第一「佛」:

    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这个「佛说阿弥陀经」第一个「佛」字指的是谁呢?「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不是业力来投胎,他是「乘大悲愿力」而来「生五浊恶世」。这个佛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当中有三个功德:第一个站在自觉角度,「以先觉」;第二个「觉后觉」是讲觉他;第三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是觉行圆满。

    这个佛啊,佛当然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境界,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三昧、神通、陀罗尼,但是他根本的功德,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所以我们一般在解释「佛」,简要的讲什么是「佛」呢?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众生,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因为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从智慧生起的,它是根本,「但得本,不愁末」。所以蕅益大师以这个智慧,来总持佛陀的功德。

    那这个智慧有三种:第一个「自觉」。佛陀的智慧,觉悟生命的真相,这当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先明白业果的道理。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内心是颠倒的,对于生命「生从何来,死将何去」是不明白的。我们刚开始认识业果的道理,我们就能够知道「生命相续」,看到了无量生命,原来我们的生命就像这水流一样,「恒转如瀑流」,由过去的生命引生现在的生命,由现在的生命这个水流会继续延生到无量的生命。而这整个生命的变化,是由我们的业力所构成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观就会有变化。

    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断灭见」,人死如灯灭。一般人是这样的思想,一个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消失掉了,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如果我想得到安乐怎么办呢?那就即时行乐吧!因为没有来生,断恶修善、皈依三宝都没有意义。这个思想会让很多人造很多很多的罪业。所以我们心中第一道的光明就是明白业果、明白生命的相续、明白业果的相续。我们想追求安乐,我们就要避免去累积罪业,而且要积极的去积集善业。所以我们明白第一个业果的道理以后,由这个道理的摄持,我们就能够勉强自己,去断除身口意的恶法,勉强自己去积集善业,因为为了追求来世的安乐,这是第一层觉悟。

    第二层,我们从业果当中,还可以再进一步观察空性,这无我的道理。当我们明白业果以后,虽然慢慢慢慢罪业减少,慢慢慢慢善业增加;但是我们这种自我意识、这个无明在心中活动,人跟人之间接触就会有得失心,就有比较的心,就使令我们「弟子心不安」。虽然我们积集了再大的善业,总觉得我们被境界这种赞叹、毁谤、得失,这个风一吹的时候,心中还是飘动。所以我们人总是想要进步,想要再追求更精致的安乐,这个时候我们修无我观,观察这个生命体,是由五个成分所构成的,是由色、受、想、行、识所构成,而每一个成分都剎那剎那生灭,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透过无我观,我们来修习善法的时候,那完全是一种大悲的愿力,就不是以前以自我来断恶、以自我来修善,而是以愿力来修善。这个时候,在这修善的过程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这个时候,外在的境界不能障碍你,别人对你的赞叹、毁谤,你的心还是安住,安住在空性。这个时候,你的安乐就不可破坏了;不像前面的「依止善业」,别人一句话就让你倒下了,很脆弱的,这个安乐是脆弱的。当我们明白第二个空性的道理,这时候我们的安乐就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精妙。

    第三层,还可以进步,观察到现前一念的佛性,这个时后我们会生起同体的大悲心,积集更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佛法的觉悟有三个层次,从业果的道理,到空性无我的道理,到真如佛性的道理,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它有一定的次第。那这样子完成自我的觉悟,是一种自受用。

    有这种自我觉悟以后,站在大乘的角度,我们有一分的责任来帮助一切有情,使令他也能够觉悟。当然佛法也同意你没有饭我给你饭吃,你生病我带你去看医生;但是这样子不能够彻底的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因为他痛苦的根源是来自心中的愚痴。你不能更解释佛法道理给他听,你给他饭吃、给他钱、给他看医生,暂时得到安乐;但是终归来说,他还是会去造业、还是会受苦。所以我们真正帮助众生,最后就是要为他说法,使令他也觉悟,「觉后觉」。

    最后,我们自己从自利利他当中,最后「觉行圆满」。

    这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唯独只有佛陀。前面的自觉、觉他通于阿罗汉、通于菩萨,但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只有佛陀。所以你看经论,你问一个阿罗汉,他不敢说他什么都知道,他知道的他告诉你,他不知道的他就说他不知道。但是你要是问佛陀啊,没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没有一件事情,「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这个是觉行圆满,唯佛与佛才能够彻底觉悟。这一段是介绍「佛」字,这个「佛」字主要是指释迦牟尼佛。

    看第二个「说」字。

    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这个「说」,蕅益大师的解释是「悦所怀也」。这个「悦」指的是心中的欢喜。为什么心中欢喜?因为他「所怀」,满足心中的愿望。我们凡夫的心中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上求佛道,第二个是下化众生,上求、下化,这是我们的菩提本愿。但是佛陀只有一个愿望,因为佛陀自利已经成就了,佛陀所有的愿望,就是以度众生为愿望。那现在「众生成佛机缘」成熟了,所以佛陀为说这个净土「难信」之法,使令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究竟」解「脱」,所以佛陀当时的心情是欢喜的。所以这个「说」,有欢喜、演说的意思。

    这个地方讲到「众生成佛机熟」,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缘,「一大事因缘」。说你这个人往生天界的因缘成熟,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说你这个人成就阿罗汉的因缘成熟,这个也不是很难得;但是说这个人要成佛的因缘成熟,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了。

    我们看《法华经》《华严经》,这个成佛那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的积功累德;而这个地方「众生成佛机熟」,蕅益大师解释说:这里的众生指的是谁呢?他说:乃至一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他能够信、愿、持名,就表示这个人成佛的因缘成熟了。问题就是说,它这是一个难信之法──信、愿、持名,我们如何对这句名号生起坚定的信心,生起坚定的愿力呢,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透过明白道理,来破除我们的疑惑。所以这个「说」,就是众生听闻净土法门的因缘成熟>>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七年之痒,前夫不知道我重生了关于我成为鸣人他哥这件事我打造了异常控制局不当校霸后,校花女主开始死缠烂打天魔道圣高武:武是这么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