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6集

《佛说》第6集

他受不了。

    窥基大师在唯识学的注解上,他也提出一个观念,他也知道我们人的果报体,寿命太短了,修学佛法,这个死亡是障道的因缘。你如果二十岁生起善根修学佛法,到八十岁死掉,这六十年当中,你能够成就什么圣道呢?死掉以后,有隔阴之迷,下次再重来,就像水永远煮不开一样,煮一煮关掉、煮一煮关掉,在这个生死当中不断的进进退退。所以窥基大师他提出一个看法说:我们可先成就禅定,专修禅定,升到色界四禅。色界四禅当中有一劫的寿命,而且这个禅定有堪能性,以禅定的力量亲近十方诸佛。他的看法是这样的,以色界的果报体来亲近十方诸佛、修学圣道。

    这个色界果报体也不容易有老病的干扰。不过问题是要有禅定,这不容易。而且你寿命一劫,我看它比不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寿!而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看这个经典上说:他那个神通不可思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不要说是色界四禅的天人,一个大阿罗汉,他有无漏圣道的禅定力量,一个大阿罗汉,不是一个小阿罗汉,像舍利弗、目犍连那种大阿罗汉,一个大阿罗汉的神通力只能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的神通力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飞到另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此而已,只能够亲近一个佛,他不能供养十万亿佛,不可以,他没有这种力量。所以说我们凡夫,的确,选择一个随顺于圣道的果报体,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你今天要到台北去,你一定要选择一辆好车子。你骑着脚踏车,要骑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台北呢?你那个老病死,搞没多久,好不不容易在人世间遇到佛法,触动善根,修学佛法,没多久死掉了。死掉以后到三恶道去,流转一段时间又出来,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又生起善根,没多久又死掉了。这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圣道呢?所以说,我们应该要冷静的思惟一下:「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应该依止什么样的果报体来修学佛法,能够早日成就佛?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你应该在寂静的心当中,趁你身体健康、心情没有烦恼干扰的时候,赶快在心中观察娑婆跟极乐的差别,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坚定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这个地方要栽培起来。你应该要如此的比较,是这个意思。所以蕅益大师说「故次信而明愿也」,除了信以外,这个愿也是非常重要的。好,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

    答:这个四弘誓愿,它是一个通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包括了上求、下化,这是所有大乘佛法的一个菩提愿。但是基本上,这一个广大的菩萨道,我们要去实践这个愿,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在秽土实践你的成佛之道,你在三界里面得这种卑贱的果报、老病死的果报体,去实践你四弘誓愿,这是你一个选择的方向。第二个,你觉得这样子有太多的障碍,你选择到极乐世界得一个无量寿命的、没有老病死的、有神通力的果报体,来实践你的四弘誓愿,来实践你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乃至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这个四弘誓愿是一个总相。那你有两个选择,当然这个是人各有志,有些人愿意在娑婆世界流转,这也是个人的选择。

    但是蕅益大师的意思说:你应该想一想、应该想一想。站在一个凡位菩萨,是不是应该这样子做?这件事情应该要想一想。当然,无生法忍的菩萨那种大忍的境界,他到哪里都一样。如果是一个凡位菩萨,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到净土去呢?就像小孩子不应该离开母亲一样,那个小孩子离开母亲,他掉到水沟里面死掉了,怎么死都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这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一个总相。你可以选择在秽土实践,也可以选择在净土实践。

    一般是这样子的,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这个悲增上的菩萨,特别喜欢在娑婆世界流转。他虽然没有成就圣道,但是他看到众生很可怜,说:好了好了好了,我陪你流转。反正你在三界当中,你也没有信心往生净土,你也没有能力成就涅槃,好歹我陪你。这众生说:唉呀,你陪着我,那真好。这悲增上的菩萨,他就是愿意陪着众生在三界中流转,因为悲心太重,这是一种。

    智增上的菩萨,他不是这样的看法,他觉得说:是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我们要度化众生要有方便力,不是陪不陪的问题,要对众生有帮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要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陀罗尼。所以这个智增上的菩萨他如是观察:我应该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暂时到净土去,成就那个果报体,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是智增上的菩萨愿意到净土去,到佛的净土去。龙树菩萨说有这两种差别,这悲增上、智增上的菩萨,他有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选择,是这样子的。

    问:

    答:这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你要看他的情况。禅宗他有时候开悟以后,就像有人问蕅益大师说:这开悟以后是什么境界呢?蕅益大师说:你真正明白你这一念心本自清净,开悟以后你会炽然修福,他就是有事修了。因为你知道你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当下,你一定知道「循业发现」,你动一个念头,那就无量的缘起,这时候你会炽然修福。

    所以说,当我们有一个人认为:这个清净心是离开缘起,单独有一个清净心,这个清净心跟缘起是两个东西,那你这就是执理废事了,你这个理就有问题,这个理性是离开缘起事相,另外一个清净心。所以智者大师说:即空、即假、即中,它即空的清净当下,它也是即假。因为我们的念头不是停止在清净心,它不断的动,它虽然无自性,但是它不断的活动;不断的活动,它就不断的缘起。所以真正明白清净心的人,知道无自性,「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他知道清净,他当下一定知道业力不可思议,它受熏。这样子对理性的明白才真实,才是中道的理性。

    所以我们往生净土,事实上是随顺菩提道的。因我们一个凡位菩萨,应该要赶快成就圣道。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的意思跟历代大德(龙树菩萨、智者大师、窥基大师)的开示,所有的佛陀跟祖师,他不同意凡夫来行菩萨道,不同意,看这个意思很明显的。虽然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佛陀跟祖师的意思:凡夫应该偏重在上求佛道,偏重在这个地方。要到无生法忍以后,不退转了,这个时候,才能够一方面上求、一方下化;到佛陀,那完全是下化,佛陀不作自利的工作了。所以这也是一个道次第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问题,这是一个道次第的问题。

    问:

    答:这个观就是我们〈附表〉刚刚讲的,你可以把娑婆世界的一种障碍性,把它观出来,这烦恼障、业障、报障,当然每一个人的体会不同。比如说有些人病痛多,这个病痛多的人他对这个报障特别有感觉,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真的是不好,用没几天又生病了,生病了你不去看医生,它也不会自己好,出去看医生又浪费时间。有些人烦恼特别重,他总是觉得心中的火烧得特别厉害,他对烦恼的感觉特别强烈,他也不敢流转下去:我这个烦恼重,万一下辈子做国王,那不得了,福报大,「君王一怒,血流千里」,那还得了。就是说你对烦恼障、业障、报障可以观察,你可以单单一个观察,或者三个观察。

    总之,要让你真正对娑婆世界生起厌恶的心,我不再流转了,我不在这边得果报了。我所有的善业要回向到净土去,在净土得果报。

    那你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再把它观出来,极乐世界的功德不难观,因为在经文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一层一层的介绍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正报身心是什么境界?依报的国土是什么境界?你很容易欣求极乐。问题是我们厌离娑婆,一般不容易,不容易去注意这件事情。

    这两个是同时的,所以蕅益大师讲这个愿是二门,二门要具足的,厌离娑婆跟欣求极乐这两个门是缺一不可的。你单单欣求极乐,你不厌离娑婆,你对娑婆世界的爱烦恼它是一个熟境界,它就会有问题。

    问:

    答:他是以不生灭心来起观,不生灭心它不是一种不造作,它是有造作性的。他在观的时候也是很理性的观,他站在不生灭心里面来观察,事实上世间真的是这么多缘起,他也是一种很寂静的状态来观,他不是很感性、很冲动的方式,他也是安住在一种不生灭心。但是他也如实的观察,世间的相貌有这么多的差别,净土有这么多的差别。所以说,我们讲「依体起用」,你不是安住在这个体不动,依体要起用,起用的时候,那就要观差别了。「用还照体」,虽然差别,但是他还是安住在不生灭心。

    问:

    答:它是随顺于佛法的一种理性抉择,它不会伤害你不生灭心,它是随顺佛法理性的抉择,是看到生命的如实相,这是一种如实相。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骑砍诸天:从三国子午谷开始诸天:从庆余年到大奉打更人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兽世修罗场:绝嗣大佬们跪求我标记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重回十八,再不硬气就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