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解脱德」,它没有障道的罪业因缘的系缚。这样子讲,我们可以作一笼总的比较。比如说,我们讲凡夫这个无明大梦,只要没有了生死,都是在大梦当中。但是这个梦有差别,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娑婆世界的流转、无量无边的痛苦,就像一场恶梦,尤其是这个三恶道。这个娑婆世界最大的问题在这个三恶道,它有三恶道的果报。有畜生道这种系缚打杀的果报,在畜生道里面整天都被打、被杀,恐惧不安;有饿鬼道的饥渴果报;有地狱的刀山油锅的果报:是一场恶梦。
第二个是「添梦者也」。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愈流转愈糊涂了。你看这只狗,有的狗它的眼神特别的明利、灵性特别高,肯定这只狗它是第一次做狗,它刚刚做狗没有多久;如果它狗做久了以后,你看它两个眼神都呆滞了,那个痴心所就越来越明显。所以这个三界的果报体的确会障碍我们。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我们不断的得这种有漏的果报体,这时间久了以后,你这个佛性的力量就薄弱,烦恼的势力就强。
所以经典上说:从畜生道来的人,特别愚痴。因为什么?你这个果报体,它就是让你愚痴。这个一方面,你在这个三恶道里面,你这一段时间就停止了听闻佛法的这种因缘,听闻佛法就断掉了,所以也容易让你愚痴。所以这个三界当中,除了它的「恶梦」以外,它还「添梦」,它一次一次的流转,使令你愈流转愈糊涂、善根愈来愈薄了、烦恼愈来愈重了。
但是我们到极乐世界有两种好处:第一个,极乐世界「好梦者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所安排的,就是你在那个地方得到那个果报体,不管是正报的身心、依报的环境,它不会让你有痛苦的感觉出现。所以,「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你知道这个国土它凭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吗?凭什么?释迦牟尼佛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受,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个佛菩萨的净土,它每一个名号的安立,都有真实的功德才能安立的。不像我们凡夫的世界,你这个名字可以自己取(呵──),你叫长寿,你不一定长寿。极乐世界它「极乐」的安立呢?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好梦者也」。
第二个「醒梦者也」,这个是重点。我们在这个极乐世界当中,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栽培善根,容易成就圣道。这个是我们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作一个比较。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第一个观念:相信这个生命相续、业果相续。基本上我们相信有来生,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比如说没有来生,这个生命只有今生,那我们在断恶、修善、归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们相信有来生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为来生作一个抉择。到底「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在三界里面流转,到底我来生要去哪里?这件事情你应该要想一想。
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有些人他对来生他不作安排的。蕅益大师说:这是不对的。蕅益大师说:你晚上要睡觉的时候,这六七个小时的安眠,你就知道要把枕头放好、把床垫铺好、盖上棉被,你这样子一个晚上的安眠,就知道要稍微的准备一下;怎么你对无量生命,来生这件事情,你就不准备?这是不合道理的。我们不准备,世间上的事情不会自然出现的。我们不准备、不安排一下来生去哪里,那肯定是随业流转。
所以我们来生有两个方向的去处:第一个我们继续在娑婆世界流转,第二个我们选择极乐世界,这两个方向,你应该加以抉择比较,把这两个的好坏比较出来。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的愿力出现。这个时候,再念佛,这个时候佛号才能变成往生的资粮,是这样子的。好,我们回归到《讲义》。
前面是一种事相的比较,把娑婆世界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跟极乐世界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作一个比较,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种力量。这以下蕅益大师把它会归到理性,会归到我们的一心。
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国土往道上会,它不是心外的一个国土。「娑婆」世界是怎么有的呢?是由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所招感的「秽」土。既然是「自心」的「秽」土,「理应厌离」。「极乐」世界它也不是心外有极乐世界,是内心的信、愿、持名的功德所显现的「净」土,而「自心」的「净」土「理应欣求」。基本上,我们内心的状态,我们对于厌恶杂染、欣求清净,这个是很合理的,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断恶、修善,这个是很合理的。远离杂染、追求净土、清净,这个是合理的。所以说,就算用理观会归到一心,我们也应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第二段再说明「取舍」的「事理」,看「正文」: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我们这个「厌」离「秽」土,必「须」要彻底的厌离,乃至到这个污秽的境界完全消失,这个时我们才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舍」。「欣」求净土,一定要这个清净的功德完全成就,才可以说是「方无可取」,才有资格这样子讲。这以下「引证」,引「《妙宗》」,就是智者大师的《观经妙宗疏》: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智者大师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就是说我们从事相上的「取舍」,从事相上的取净土、厌离秽土,要到彻底了以后,跟我们佛性说的清净心「不取不舍」,这是同一条路,是随顺的。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我们刚开始下手,如果「不从事」相上来「取舍」,一开始你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本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以这样的理来碍事,「执理废事」,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净跟秽,在娑婆世界就跟净土一样的。那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因为你今天忽略了去找一个随顺于修行圣道的因缘啊,对这个事相的取舍忽略了,你这个理性也不容易圆满、也不容易开显。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渡过这个河,这个生死大海,你刚开始要依止船的。你一定要有所依止,等到船载你到彼岸以后,你说我不需要船,那是可以的,你可以这样子讲。因为你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取舍若极」吗,「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但是你刚开始下手的时候,你就不依止船,你没有本事游过这个生死大海,没有本事的。
过去佛学院一个老和尚,他是禅宗的大德,上达下理老和尚,他有一次到一个佛学院去上课(呵──),有一个学生就说:老和尚,你们禅宗都不持戒的。老和尚说:你怎么知道?他说:六祖大师说的啊,心平何劳持戒。老和尚说:你心平了没有?他说:我还没有心平。老和尚说:你敢快去持戒。(呵──)是啊,心平何劳持戒。
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要依止戒相来调伏自己的身口罪业,但是当我们内心当中达到「平」了,已经没有烦恼活动的时候,那这个戒相就不需要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不从事相取舍,「但尚不取不舍」,「执理废事」,你否定了事修的差别、事修的取舍,你的真如理性也不容易圆融、也不容易开显。这怎么办呢?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当我们明白「全事即理」,就是说我们整个事相的这种对治、差别、取舍,其实都是在随顺我们的佛性。因为我们往生净土,正是对佛性的开显有帮助的、相随顺的。所以说,我们「取」净土是随顺于「理」性,「舍」娑婆也是随顺「理」性,「一取、一舍」都是合乎我们的清净「法界」。所以在讲完这个「信」以后呢,就必须要发「明愿」的重要性。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看经典上:我们在成就圣道,这当中,亲近十方诸佛、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看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一个凡夫菩萨,不应该投生在一个没有佛的地方,不应该。他举个例子来说:你一个凡夫菩萨离开了佛陀,你单的独行菩萨道,这叫凡夫的世界。龙树菩萨说:这个凡夫的世界不是爱就是恨。他说:你受得了吗?凡夫受得了吗?他举一个例子说:像一头小象。这小象到敌人的阵中,这个毒箭伤害你、刀子杀你,一下子就把这只象给杀死了。这凡夫的爱恨来干扰你,你这个菩萨,迟早变成败坏菩萨,退转了。要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就这个六牙白象,到敌人的阵营当中,这个毒箭不能伤害它,这可以了。
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这个法身菩萨,他可以离开十方诸佛,单独的到凡夫的世界,在这个苦恼众生的世界当中、烦恼的世界当中,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他有这个资格。他内心当中有无生法忍圣道的摄持,可以。凡夫菩萨是不可以的,他不能避免爱恨毒箭的伤害,他没有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