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页:
释现在说法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是讲一个观念说:佛陀在「别序」当中,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讲到这个地方,已经把依正二报的名称讲出来了,已经可以说为后面的「正宗分」讲到净土的因果,已经可以说描出了大纲。为什么要加一个「今现在说法」呢?讲「今现在说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有一层深意,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极乐世界这个是出自于佛陀的金口所说,只要你是一个佛弟子,对佛陀有信心的弟子,佛陀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那当然知道这两个世界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进一步肯定一下:佛陀你说存在,这个存在的一个时空,本来就是有时间相。这空间相的存在,有时间相,你说存在,是存在于过去?还是存在于现在呢?还是存在于未来呢?所以这句话还要讲清楚。
佛陀说「今现在说法」,就破除我们对这个存在性的一种「过去已灭」、或者「未来未成」。这个极乐世界是一个过去已经消失的,佛陀是讲过去的事情,那我们就空欢喜一场了。佛陀说未来即将有一个极乐世界将要存在,那我们也只好慢慢期待了。佛陀讲「今现在说法」这个「今」字,就简别它不是「过去已灭、未来未成」。这个时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懈怠。说我们今天知道出离三界有办法了,这个办法当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把烦恼断,就是我在这一念散散乱乱、苦苦恼恼的心中,只要我栽培的信、愿、持名三种资粮,跟弥陀感应道交到极乐世界去,永远的解脱生死,永远的安乐。但是我们想:不急嘛,我们在娑婆世界多打滚一会儿也是好,过过瘾也好。(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警告我们,这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因缘,你一点差错,这个因缘就消失了。
因为极乐世界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佛陀说出它一个时间、空间,表示它不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一种理性,它是一个因缘所生的事相,能够受用的事相。既然是一个能受用的事相,它是有时间相、空间相,有流动相的。换句话说,总一天阿弥陀佛要入灭的。我们今天稍微一差错,在娑婆世界一打滚,万一到三恶道去。等到三恶道出来以后,得到人身以后,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消失了,佛陀灭度了,那你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另外一个法藏比丘再发愿,再创造一个这么好的他力门果地教的国土,那就只好慢慢等了,那可遇不可求了。
所以龙树菩萨说:「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就是说我们的成佛因缘当中,你一定要把握你现在能够抓到的因缘,因为这因缘所生法,你一过去就「觅之了不可得」;你抓到了就出去了,就解脱生死,就成就佛道了。你这个因缘所生法一差错,那就谁也不敢讲了。是不是以后还有因缘出现,这因缘所生法是变化无常、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谁也不能作主的。所以这个地方,破除我们懈怠的一种心情。就是说你现在得到了人身,知道这个法门,你应该把握这个机会。
过去有一个老和尚他讲一个譬喻,我觉得这个譬喻不错。他说:极乐世界的因缘跟我们人的关系,就像有一个人,他陷在一个悬崖峭壁里面的山洞,他往上看是一个虚空,往下看是一个断崖,他根本没有办法出去,就在山洞里面。无量劫的因缘,刚好有一个绳索,从对面的树这样飘过来。这个绳索过来的时候,你如果在那一剎那因缘当中,这个绳索跟山洞一接触的因缘,你不用手去抓它,这个绳索过去了,就没有再第二条绳索了,你就慢慢在山洞里面待着了。
这意思就是说:当我们今天得到人身,遇到阿弥陀佛的住世,遇到这个国土的住世,应该怎么办呢?「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所以蕅益大师把佛陀的这个深意讲出来,佛陀为什么要强调「今现在说法」,就表示说:一方面破除我们对过去、未来的疑惑,一方面就是提醒我们要把握机会,因为他是「今现在说法」,一个存在的事实,一个值得我们把握的机会,是有这一层意思。好,看最后一段:
结出序义
佛陀讲这个「序」的意「义」,蕅益大师有三段:
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
这个地方是把净土的因地标出来,这段经文:「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当中已经隐隐约约的把修行净土的因地法门讲出来。怎么说呢?「二有、现在,劝信序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是让我们有信心,原来这个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一种缘影虚妄的天方夜谭,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境界。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这个世界是一个极乐安养的世界,使令我们能够生起一种往生的愿望。第三「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如此的广大,这个广大的所缘境,我们怎么下手呢?跟弥陀感应道交呢?有一个办法,你忆念他的名号,这最简单、最稳当。这当中就说出它的一个行门,「持名妙行」;「有佛号阿弥陀」,就标出我们忆念的对象。就是我们没办法忆念广大的依正二报。怎么办呢?你但是忆念弥陀的名号,信、愿、持名,这是往生净土的因地。再看它果地的功德:
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阿弥陀」就说明极乐世界的一个果地有佛陀的住世,这个佛陀住世很重要的。我们能够亲近佛陀,就像小孩子不能离开母亲一样。「说法」,这极乐世界有法宝的流通。「现在海会」就表示「僧」。这个地方是讲出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换句话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不完全只是去追求安乐,而是能够成就圣道的增上,因为它有三宝的住世。这个三宝住世,对我们圣道是最重要的增上缘,三宝的因缘。这个是讲到净土的功德。
最后一段蕅益大师把因跟果合起来:
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佛法僧同一实相」,不管是佛、不管是法、不管是僧,把他统一起来,就是我们的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我们的「体」,我们整个净土因果的一个体性,这个因跟果的依止处。极乐世界的因怎么来的呢?是现前一念心性创造的。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是怎么来的呢?也是现前一念心性所显现。把这个自体给表现出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这个「体」讲出来。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做什么事呢?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深信、发愿、力行,这个就是成就净土的因地。「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这往生不退为用,由前面「信愿行」的熏习,这一念心就显现了四种净土。「见佛闻法」是「用」,这是果地的功德。
「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在本经当中,佛陀对九法界只字不提,完全讲佛的境界,讲佛的正报、依报。事实上整个极乐世界,不管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都是佛的境界,佛的本愿功德所显现,这样子就是一个「一佛」乘的「境」界。因为一佛乘就是一行三昧,一佛乘就是你直接观佛的境界,以佛的果地功德当你的因地心,一佛乘,直驱宝所。从这个「教相」来说,它是一个圆教的教义了,一佛乘的境界是圆教的教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