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18集

《佛说》第18集

/>     这句话,就把整部经的五重玄义都讲出来,讲出五重玄义,等于是把这部经的内涵,全部都表达出来。所以蕅益大师说:初善、中善、后善。蕅益大师能够在这一段短短的经文当中,讲出这么多的话,事实上是把本经的内涵作一个大纲的描绘,所以叫做初善。从这个地方也看出了整个「正宗分」的一个大纲。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非乾城阳焰是破魔境;非权现曲示是破权,佛陀不是权巧施设的一个方便站;它也不是缘影虚妄,缘影虚妄是你内心自己想象出来、自己捏造出来的一种邪境界;它也不是一个偏真的涅槃,因为偏真的涅槃没有依正二报的庄严。那佛陀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明显的说出有依正二报的庄严,那当然不是偏真的涅槃,破小。它是一个大乘善根界,这有破除我们对于小乘的一个迷惑,它是一个大乘善根。因为大乘善根才有依正二报的庄严,是这样子的。

    问:

    答: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在掌握这段经文,从蕅祖的这一段最后的开示,就是要你掌握它的因跟果。从这个地方的因地,我们知道我们的下手处,是信、愿、持名,从这个二有现在,乃至依正二报当中,这个依正二报的因地,乃至依正二报的果地,它的果地功德。后面的经文,事实上就是在描述依正二报因地的栽培,跟果地的庄严情形。当然依正二报的会归处,就是现前一念心性,那就是自体了。所以说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体、宗、用来会通的。自体,现前一念心性,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修因,也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感果,这样子的话,就把这段经文给融通起来。

    好,我们再看第二十六页:

    甲二、正宗分分三: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前面的「序分」是说明本经的六种成就,以及发起的因缘,所谓的通序、别序。这以下,「正宗分」是说明本经的主要内容,分成三科:「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蕅益大师先讲果地的功德,来启发我们的信心。第二个他提出两个重要的理由,劝我们发愿,从果地的功德当中,把前面的果地功德作一个会归,提出两个理由:「自功德深、他贤圣遍」,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从这两个理由,「劝」我们要「发愿」,有三次劝我们要发愿。最后「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那应该怎么修行呢?佛陀你说出一个办法来,说出一个实际能够操作的办法?那忆念弥陀的名号,来安立我们的行门。

    所以说我们讲初善、中善、后善。前面的「序」,蕅益大师也是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流通分」也是信愿行,把这样的一种宗旨落实到这三分上去。这是「正宗分」的三大科,等于是把前面「别序」的内涵把它开展出来。看蕅益大师这一段的说明: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信、愿、持名」是「一经」的宗「旨」。本经主要的修行宗旨,第一个是「信」,这个「信」到了「正宗分」,它强调三力。我们的自性功德力,我们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真实不可思议;第二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以召德,这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第三个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弥陀的四十八愿。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生起信心的。其次「愿」,这个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种往生的愿力。以这个信、愿,来持名、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一部经主要的宗旨。

    这个「信愿」跟「持名」的关系,「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的成就,它是靠一种智慧的抉择。说你怎么能够生起信心,生起发愿呢?那是一种观。透过你对这部经论的思惟观察所生起的,它是一种抉择智慧。「持名」呢?持名当然是没有话好讲了,一句弥陀念诵听,那是一种念力、专注力、相续力,这是一种念力了。「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是不是能够往生,关键在于信愿,你对弥陀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往生的人有很多差别的因缘。有些人苦干实干,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放逸过,从开始出家,以后几十年的山中修行,修了一辈子往生;有些人修了三年,净业成就往生了;有些人一生造恶业,临命终的时候,到最后才忏悔觉悟,才信、愿、持名也往生了。

    这个修行的时间有长有短,内心的资粮有多有少;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你可以注意到,从很多《净土圣贤录》的这些公案里面,你会找到一个轨则,就是他们心中的相貌──信愿具足。对阿弥陀佛那个归依的心,那是要真实的成就。

    这个古德讲出一个相貌说:什么是信愿具足呢?你讲出一个相貌,我们大家体会体会。他说:

    逆境来时莫动瞋,西方佛子等疏亲,

    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说我们那一念心跟逆境接触的时候,就非理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这「西方佛子等疏亲」,我们求生西方的人,对娑婆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等疏亲」。你为什么能够等疏亲呢?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说我们一个信愿具足的人,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就是我们只是暂时的过客。「我今暂作娑婆客」这句话是非常有力量的,就把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对于财富的执取、对于眷属的执取、对于声名的执取,完全都破坏掉了,这种常见的执取。

    就是我们一个人做过客的,说我们今天本来不是要来这个地方,我的目的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但是我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暂时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不会太认真。那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也是这样,我的目的是到极乐世界,这娑婆世界是一个暂时的因缘。这时候,你看到世间的荣华富贵的境界,看到国王的境界、看到乞丐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这是暂时的因缘。因为这样子,所以古德说这个叫做信愿具足。

    你对弥陀,你这一棵树已经很坚固的、很明确的往西方的方向在发展了;随时把它砍断,它没有第二个方向可以倒下去,就往西方倒下去了。你以这样的心情来忆念弥陀的名号,临命终乃至一念,都能往生,这句佛号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强调,这个三资粮,要紧的就是那个信愿的栽培。对于娑婆的苦、空、无常的观察,对极乐世界常、乐、我净的观察,生起了那一念信愿的心。所以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到了极乐世界有这么多的国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又有三辈九品,这件事情是怎么决定的呢?「全由持名之深浅」,当然有正行、助行。以正行来说,你这一句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或者功夫成片,或者你的助行、你六波罗蜜资粮的栽培得怎么样,这都会影响到你极乐世界所成就的依正庄严,这个是品位之高下。你信愿是决定于你得生与否,是这样的一种差别。

    看最后一段的结劝。「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我们信愿的栽培是就着往生来说,是一种前导,是一种大方向的抉择。那「行行」呢,念阿弥陀佛的这种念力,是「正修」,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比如说我们一部车子,我们这一部车子它的前进速度很快,这个前进的动力,就是你念佛的念力、专注力。但是你这部车子要去哪里呢?这个车子也可能会开到人天的果报去,也可能到极乐世界无漏功德去,就是看你是不是有>>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重回八零,我破了命案九千宗烂人真心荒岛求生,从世界末日开始摄政王的妾室跑路了Nage新世界人在截教写日记,通天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