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18集

《佛说》第18集

信愿,一个方向的抉择,一种前导。

    讲出一个譬喻,「如目足并运」,这个目就是眼睛,我们从眼睛当中抉择我们未来的目标方向;脚使令我们不断的前进。这个「目足并运」的意思就是说,其实目跟足它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眼睛引导我们的脚前进,不致于会堕坑落堑的。但是我们不断的往这个高山爬,你前进以后,你也会使令你这个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你刚开始信愿的栽培,可以说是遇到善知识,学习佛陀的这些经论,生起了一个仰信。对娑婆世界有一种苦的感受,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有一点好乐心,就这么一点薄弱的信愿。但是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去操作佛号了。你以这样的一种信愿、这样的一种抉择,你对佛号生起归依心,一句弥陀念诵听。当然佛号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生疏,五欲的境界是如此的熟,所以这个时候,刚开始是勉强。就是说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这个时候,你在专注的时候,你必须抵抗你无始劫的那个妄想那个流动的习气,它会破坏你的这个专注,但是你勉强自己。

    慢慢慢慢你这个念佛的力量,慢慢慢慢就会增长,由生转熟。这个时候,你这个佛号现前,它有一种力量,能够调伏妄想,说:「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何妨。」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只要佛号一现前,你任何的烦恼就能够停下来,切断你烦恼的相续。这个时候,你再去观察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会观察得更清楚。

    我们一个烦恼重的人,你要栽培信愿有障碍。你一个心扰动的人,你要观察生命的真相,说这个人烦烦恼恼,你告诉他娑婆世界的苦相,他不能感觉得出来;告诉他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他也感觉不出来。就是他这一念心跟真理之间,有一道墙壁,这就是烦恼障。所以我们透过专注力以后,调伏粗重的昏沉、掉举以后,我们会发觉:唉呀,佛陀说的话是真实的,是非常真实!

    所以说我们信愿引生持名,持名也能够帮助你去观察真相,生起信愿。它是这样子的。你会引生另一个层次的信愿,这个时候你对佛号就生起更大的欢喜心,你又很喜欢去念佛,没事就想要把佛号现出来,安住在你的归依境当中,这个时候你又加强你的佛号。佛号的加强,你昏沉、掉举的调伏,又更加的微细、更加寂静,这个时候又加强了你的信愿。如是的展转,直到净业成就。

    所以有些人说:念佛只要靠信心,不强调持名,这是不合乎佛义的,不合乎《阿弥陀经》的本意的。信、愿、持名这三个是不能分开的。你可以想想看,你说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不念阿弥陀佛,那你的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这一念心安住在什么境界?你就打妄想。你这样子怎么能够说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一个娑婆世界的熟境界,念念之间去创造娑婆的业力,跟你心中要往生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所以说你一定是信愿成就持名,持名去成就信愿,这个才是真正的三资粮。所以这个地方讲「目足并运」也。眼睛跟脚失去了其中一个,另一个的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地方是讲信、愿、持名。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乙初」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分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先讲依报的功德,再讲正报的功德。「依报」当中又分两科:「初、征释;二、广释」。「征释」当中又分成「征」问跟解「释」。本经当中,佛陀在讲依正二报,都是用问答的方式,因为这净土法门的境界太高深,不但无问自说,在整个过程当中,佛陀都是自问自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结构,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就在大众集会的时候,佛陀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是什么因缘能够安立做「极乐」呢?它有什么样的资格条件能够安立这个极乐的名称呢?佛陀问舍利弗。当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佛陀只好自己回答,看经文: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个依报环境的功德分成两科:「初、约能受用;二、约所受用」。先「约能受用」的众生,再「约所受用」的国土。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这个「众生是能受用」的,能够去受用这个国土的那个人。极乐世界这个法界,不像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它只有两道,不是人、就是天,这凡圣同居土就两道。这个地方且约人来说。这个「人」来说,当然「等觉以还」都是众生。

    为什么只讲「人」呢?因为「下下」可以「例上上」。就是说乃至于你是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何况是上面的那些阿罗汉、菩萨呢!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人民」尚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其他的更不用讲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讲「且约人民」而论,是这个意思。这个先解释「众生」的对象,这个众生是约带业往生的人民。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意义,蕅益大师就把这个苦乐的因缘说出来: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他比较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都是用对比的方式,就是说明娑婆世界的情况跟极乐世界作比较。他先解释「娑婆」的情况。「娑婆苦乐杂」,这个是指外在的现象。说这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它有痛苦,但是也夹杂快乐,这个快乐也夹杂了痛苦。

    《涅槃经》上说:有一个贫穷的人家,他希望能够解脱贫穷、追得福报,他向天供养祷告。经过几年以后,这个天出现了,这个天来敲门。他打开一看:唉呀!有一个很高贵的女子出现。你是谁呢?我是功德天。你能给我什么呢?我能给你财富、给你眷属、给你种种五欲的快乐。唉呀!他就很高兴把功德天请到家里面来安住。没有多久又有一个人来敲门,这一打开是一个很丑陋的女子。你是谁呢?我是黑暗。你来干什么呢?她说:我们要破坏你的功德、破坏你的财富、我要带给你种种的灾难。他说:我不欢迎你。不可以。你前面的那个功德天是我姊姊,我们两个要在一起的。你选择了我姊姊,你一定要附属的带走我,要不然你两个都不要。这个人他一想,就把她姊姊赶出去了,她妹妹也不要了。佛陀赞叹这个人:能够真正的放下娑婆的五欲,追求涅槃,是有智慧的人。

    这意思就是说:「娑婆苦乐杂」。其实这个现象界的思想,这个道家也有这样的智慧,也看到这一层的真理。你看道家也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倚。」说这个灾难当中,其实也蕴藏了无穷的希望,逆境就是转机。说这个福报现前,事实上要小心,也蕴藏了很多很多的灾难危机在里面。所以你看道家画这个太极,画一个圆圈,一边是黑色,一边是白色。但是黑色当中有一个白点,这个灾难当中有无量的希望;这个白色当也中有一个黑点,虽然白色给你安乐,但是你要注意,安乐当中随时会有灾难,蕴藏了一种未来的灾难,这白色当中有一个黑点。所以说,从这个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做什么事情都要少欲知足,这是真实的。

    清朝的曾文正公,他打败了太平军以后,朝廷封他做两江总督,在这么一个高的权贵当中,他把他所有的家族集合起来,他说:我现在的官是做到最大了,在汉人当中做了两江总督,这是非常大了。我们这个家庭当中,父母健在,眷属又和睦,我又做官、我的兄弟都做官,这世间所有的富贵都现前。他说:这个是会遭天忌的。他说:从现在开>>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海贼:我以屏障果实开须佐遮天之妖女请助我修行原神:猫耳少年不会遇到病娇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买不起手办就造出了钢铁侠这件事永噩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