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中「有四悉檀因缘」,先看「欢喜」义。「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凡夫的心情,内心都是有所得的。有所得就有分别心,他总是希望为他说法的众生,外表要庄严一点、声音也要好听一点。在外表上,颜色最庄严、音声最美妙的,那当然是鸟类了,一切动物当中,鸟类最殊胜。佛陀为了随「顺」凡夫取着的这种心情,而变化这些鸟类,使令我们看到鸟以后、听到这个音声,在还没有听法之前,先生「欢喜」心。欢喜心生起,后面就容易生起善根,这是第一个。
「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鸟尚」且能够「说法」,身为极乐世界的人,一个人多少有自尊心,这个鸟都能够演说佛法,啊,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刺激,赶快要生起菩提心,精进修行,再怎么说总不能输给鸟类嘛,对不对!所以使令我们生善。我们看到鸟类为我们说法:唉呀,这个鸟类的智慧太高,觉悟这种真理,我身为一个人,要赶快的努力修行。这个时候,对我们就有一种刺激的作用,精进我们修行的功能,「生善」。
「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我们看到这些鸟,内心当中观一切鸟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个时候内心当中使令我们谦卑。我们凡夫的心情,看到好的、比我们高的,我们就自卑感;看到比我们差的,我们就憍慢。当我们看到鸟类这一个卑微的动物,它都能演说这种微妙的智慧法门,使令我们能够生起谦卑的心情,对治我们的憍慢,这是「对治」我们的「分别心」,有破恶的功能。
「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这个是入第一义谛。前面都是在事相上的欢喜、生善、破恶,最后我们看鸟的本来面目:「鸟」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法身是普遍一切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从「法身」的角度来观察,一切众生是「平等」不二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从事相上的差别,悟入了无差别的第一义谛,最后知道这一切的差别相,都是我们内心本具、都是我们内心所造,回归到我们现前一念清净心,这样子就是入理,入真如理了。阿弥陀佛因为有这四悉檀的因缘,所以他就变化了这些鸟为我们说法,有这四悉檀的因缘。看最后一段「点示标指」:
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这段经文太重要了。这段经文当中又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在极乐世界的「微风」、或者是「树」、或者是树上的罗「网」,它发出了种种的「音」声,乃至广泛来说:极乐世界一切的「依」报庄严、身处庄严、住处庄严,乃至「正」报庄严、乃至「假」法(假法就是我们心中所想象的这些法尘)、「实」法(我们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外在五尘。内在的法尘叫假,外在的五尘叫实),总之极乐世界整个六尘的境界,「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完全是弥陀的法身、报身、化身,乃至弥陀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毫无差别也。
所以这个地方,对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就有所交待了。它不是业力所变现的,「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我们研究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这个关键没有建立起来,你就很难明白极乐世界的一个状况,这句话「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基本上,我们在成就我们未来生命正报、依报的功德,有两种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自力法门,就像《维摩诘经》的〈佛果品〉:宝积长者子带着五百个长者子,拿着宝盖去供养佛陀。佛陀用神通力,把这五百个宝盖合起来,变成一个广大的宝盖,然后丢到虚空,在虚空中打转。这个时候,佛陀为了使令宝积长者子发菩提心,就从这个宝盖当中,现出十方佛国土的正报、依报的庄严。宝积长者子看到:唉呀!这十方诸佛国土,这个果报体这么的殊胜,身相也庄严、国土也庄严。这个宝积长者子还没有学佛,就跟佛陀说:我们以后的生命,也想要跟他们的情况一样,要做什么事情呢?佛陀说:要庄严国土,五戒、十善是佛净土,持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是佛净土;乃至六波罗蜜是佛净土:要修这种种的五乘功德。
这六波罗蜜的功德,那就不是简单。比如我们讲这个布施波罗蜜,这个布施波罗蜜真正要庄严净土,那不是舍财物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舍生命所成的。这释迦牟尼佛说:他观察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为了要行施波罗蜜、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这样子才成就布施波罗蜜。乃至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成就以后,你就能够成就宝盖上面所说的正报、依报庄严。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今天要成就依正二报的庄严,从自力的角度来说,那是一个广大的、漫长的、充满逆境的菩萨道,三大阿僧祇劫,那个点点滴滴的血泪,来庄严正报、依报的庄严。
这个极乐世界它可是不同,极乐世界的整个正报、依报的庄严,那完全是弥陀的法身功德所变现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不是我们因地去创造的,我们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跟弥陀感应道交而成就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他力门果地教。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极乐世界整个「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极乐世界的法门、净土法门,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我们这一念无明妄想的心,突然间入了弥陀这种功德的大觉海,去受用弥陀的大觉海。从大觉海当中,慢慢慢慢的从安乐的境界里面,慢慢的觉悟、慢慢的觉悟,最后跟大觉海融成一片,不二的,是这样子的。所以在净土法门、这个他力门,是这种境界,弥陀在教化我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净土,这一段经文是很重要的:「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这一段经文表面上,佛陀是在解释鸟类的由来,事实上佛陀从秘密义来说,他等于是广泛的说出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不是业力,「是弥陀」的「三身、四德」所变现,有这一层意思。
好,前面是「化有情声」,有情鸟类所演说的声音;这以下是「化无情声」,看经文: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一段是讲「无情」,「无情」是讲「宝树、罗网」所出的声音。说「彼佛国土,微风吹动」,极乐世界的国土经常有微软的风「吹动」。「吹动」什么呢?「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这个「宝树」以及宝树上面由四「宝」所成的「罗网」,就能够演出种种「微妙」的「音」声。这个音声讲一个譬喻,「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就像「百千种」美妙的音声,同时「俱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