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他的数目「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也是无量无边这么多。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他方」世界的「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这个「定性二乘」,这个二乘人基本上有两类:第一类是退大取小的二乘。就是说这个二乘人他曾经接触过大乘佛法,后来因为某一种因缘,他放弃了大乘,而修习小乘。但是因为他曾经修习过大乘佛法,他内心当中还是有大乘的善根。这种人的种性是不决定的,他随时候可以回小向大,这个是属于不定性二乘,这种种性是不决定。
另外一种人,他一路过来都是修习小乘,他从学佛开始到成就阿罗汉,这整个过程当中,他从来没有学习过大乘的思想。换句话说,他那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完全摄持的是小乘的善根,这种人就是标准的定性二乘。这种人要回小向大就非常的困难,这定性二乘当然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会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就是说他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因为种种的因缘,退大取小,而修习小乘法门。但临命终的时候,他「回向菩提、发大誓愿」,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佛」陀「顺」着他小乘的根「机」,为他「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因为他小乘的善根太强了,所以佛陀先说小乘法,使令他断见思,所以假名罗汉。但事实上他是「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因为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一念的转变,生命就转变了,生命是由一念心所安立的。他发了菩提心,你已经不能说他是罗汉了。为什么说他是罗汉呢?是假名。因为他是依止小乘法而成就罗汉的。
这个地方说「盖藏通两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两教所摄机矣。」这个「藏通两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十方诸佛。你看《阿含经》,《阿含经》是不提十方诸佛的,他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所以能够听闻到「弥陀名号,信愿往生」,已经是「属」于大乘的别教、圆教所收摄了。
这个地方,我们要讨论根性的问题。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一个特色,它不是摄受三乘人。我们看《法华经》,很多的国土是普遍的摄受三乘人。释迦牟尼佛出世,也是以一佛乘分别说三。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国土,是摄受三乘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也教化小乘、也教化中乘、也教化大乘。但是弥陀的净土,它不摄受二乘人。《往生论》上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它是「大乘善根界」,这当中「等无讥嫌名」。什么叫做讥嫌的名称呢?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也没有根缺,没有六根不足的;也没有二乘种性的人。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你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那个国土,它不摄受二乘的人,它的标准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的「伴」,眷属的庄严。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个地方是就着「正报妙」来总结。正报妙当中有这个「主」是「佛」陀,这个「伴」是「声闻、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这以下讲出了三种力量:
第一个是佛力,「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前面的佛跟菩萨的正报身心,都是无量光、无量寿,都是时空无障碍的身心果报。我们会开始关心:这样的身心果报是怎么来的呢?佛法的果报出现,一定要有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弥陀因」地的本愿,这个本愿是最重要了。要成就一个国土,一定要发愿。所以阿罗汉为什么证得空性以后,他就入涅槃了?他就是没有愿力。菩萨证得空性以后,他能够从空出假,来积功累德、来庄严他的国土。他在空性当中,为什么能够继续的前进?所依止的是一种「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一种愿力,这种动力在推动他,所以第一个是愿力。
有了愿力以后,就是广大的六波罗蜜,你经常要为诸众生不请友,来到凡夫的尘劳世界,做他的眷属、做他的师长,不断的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慢慢慢慢的善根成长,这个是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这个「果」是指弥陀的佛果,这一期果报、这一期的应化身,因满果成。为什么讲「一成一切成」呢?这个地方的「一」指的是弥陀的应身成就。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他成就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这叫「一成」。这个「一切成」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也成就了。所以,弥陀今天他在因地的时候,他要庄严他的国土,他所必须的努力,不仅是他要负担他自己的正报庄严,他还必须为一切九法界的众生准备功德。
所以这个「一切成」的「一切」,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身心,那种无量光、无量寿也成就。是这样子的,这叫他力门果地教。所以弥陀之所以在因地的时候,要花那么多的时间,他的理由就是说:他不但要成就他自己的正报身心,他也必须为九法界未来要成就的正报身心作准备,所以说「一成一切成」。佛的正报成就了,九界的众生也准备好了。可以说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样子讲极乐世界的身心,是由弥陀的本愿功德之所庄严,这是第一个。
其次,「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心力不可思议。就是十法界所依止的这一念清净的本性,那个明了性,「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我们今天把一切的有情众生,不管你是迷惑颠倒、不管你是开悟的圣人,我们把这种差别的作用会归到原点,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样子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清净心,都具足这样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