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31集

《佛说》第31集

造很多很多的功能。你这一念心那个法执、我执那么坚固啊,你参一辈子也没有效果。

    所以「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呢?一个有眼睛的人、一个开悟者,他当然不可能在光明之下又去燃灯──念佛是谁,去找那个谁!念佛的就是你这一念心嘛,你这一念具足无量无边性德的这一念心性。所以你念佛的当下,你当下就是能念的心力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你为什么要多一个「谁」,多出这个妄想呢?所以说你本来就是在太阳之下,又去燃灯,这不是头上安头吗?多了一个妄想。「无目者」,你不明白这一念心的功德不可思议,那也可以,你就观想「我是业障凡夫,绝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也是行的。所以说没有眼睛的人,也不必在「日中苦觅灯炬」。就是虽然你相信你是业障深重,但是你业障深重的这一念心,也真实不可思议;虽然你不明白,但是它的本来面目,还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你不敢承当。说你是一个乞丐,你不敢承认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但是你还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

    所以不管你开悟也好、不开悟也好,只要你真实的念佛,你内心的功德力就自然显现。所以引证,「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在这个《楞严经》上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换句话说,你能够好好的念佛,不必假借观想、参究,自得心开,这个是「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这样的法语像大火聚,「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我们如果注意一下,我们中国佛教的历史,中国佛教在南北朝的时候,它偏重在翻译经典。中国佛教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在唐朝。唐朝的佛教之所以发扬光大,是因为宗派的建立──八宗的建立。每一个宗派根据它的经典,抉择出他们宗派的修行方法。但是中国社会的动荡,每一个朝代的替换、战乱,慢慢慢慢很多宗派就没落了。唯识宗是第一个没落的,这个人材一雕零,这个法就没落了。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在唐朝以后就慢慢没落了。

    到了蕅益大师明末的时候,可以说在八宗当中,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佛教史,有两个宗派是一直不没落的: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土宗。这两个宗派一直兴盛,从唐朝一直兴盛到明末,修行的人非常多,成就的大德也非常多。之所以这样子,禅宗跟净土宗的大德就有很多辩论的问题出现。

    这个「念佛是谁」,其实这句话主要是禅宗的修行方法。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参究念佛是谁的。关于这一点,莲池大师提出了四料简,我们把它解释一下。莲池大师本身也是参禅开悟的,他提出四料简,来抉择参禅跟念佛的差别相。

    他第一个问题说:「即心是佛,为何舍此念彼?」禅宗说:你这一念心就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即心是佛」,你为什么不好好的忆念你这一念清净心,要「舍此念彼」?你放弃了你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去念十万亿土的佛呢?为什么要这样子呢?禅宗的大德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来问净土宗的大德,说「即心是佛,为何舍此念彼」?

    莲池大师回答说:这个净土法门念这个佛呢,正是要开显你的自性佛。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性,有无明的遮障不能开显,所以必须假借念佛的因缘,来开显我们的自性佛,所谓的「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所以念佛正是有助于开显我们的自性佛。假设我们完全不假借他力的加被,那变成了执理废事。理上是佛,但事实上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障碍你、有罪业障碍你、老病死的果报障碍你,还是不能突破。理上是佛,事实上完全是凡夫的功能,他内心当中所表现的是惑业苦,那不是凡夫的功能吗?所以你说即心是佛,这样子是执理废事,这第一点。

    第二个「为何不普遍的忆念十方诸佛?」好,我念佛可以啊,我应该像《华严经》的「法界观」,普念十方诸佛,普遍的求十方诸佛的加被,应该是这样子的!为什么我单单念阿弥陀佛呢?就提出这个问题。既然要求佛力的加被,来帮助我们破除障碍,应该普遍的念十方佛。

    莲池大师回答说:「末世众生心思杂乱,令念一佛使心专一。」说这个「末世众生」啊「心思杂乱」,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要我们专心的念一尊佛,使令我们内心当中容易专一、容易成就三昧,是这个意思。你普遍的忆念十方诸佛,对我们没有帮助的。你一定是要能够制心一处,才能够无事不办。所以普念十方诸佛,对我们没有好处,因为心思散乱,不能成就三昧啊,当然是不能够去破除无明。这个第二个。

    第三个「佛佛可念,为何专念阿弥陀佛?」既然要专一的念一尊佛,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呢?我也可以选释迦牟尼佛、选药师佛,佛佛可念,为何专念阿弥陀佛?

    莲池大师回答说:「以阿弥陀佛跟众生偏有缘故。」这个很重要。说十方诸佛的佛土,你要往生,你都必须凭你自己的力量解脱三界的业力,你自己去,有本事你自己去。十方诸佛的国土,只有阿弥陀佛的国土,「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有这种境界──佛力的接引。这一点太重要,临命终的时候,佛力的接引,只有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本愿。

    比如说我们今天念一尊佛,念了一辈子,临命终的时候,这尊佛也没来,对我来说,不是违背我们的心情吗?因为他跟我们的缘非常的浅。他没有发这个愿,你一直念一直念,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感应道交。这世间上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你一直求他;但是他没有这样的心情,是没有办法感应的。所以因为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特别有缘,他之所以有缘,是弥陀的本愿特别加被末世的众生,他有这第十八愿。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有偏有缘的缘故,有弥陀本愿的加持力,所以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可以临命终跟弥陀感应道交。是这个因素,在十方诸佛当中,单单的举出阿弥陀佛。

    第四个疑惑:「为何不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跟相好?」既然我们今天要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境界,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正报、依报的功德,阿弥陀佛有无量的相好,为什么单念名号呢?莲池大师解释:「以持名一法,于末世众生最契机故。」因为末世众生心的堪能性太弱了,只有执持名号这一个法门,最为契机,契合我们的根机。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点都能够念。

    好,这是莲池大师对于念佛法门的四料简,这样就一层一层的破除其他的一些疑惑。我们把莲池大师的这个四料简跟蕅益大师的这一段来看,就能够明白念佛的一个特色。我们再看:

    三、宁保非魔疑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临命终>>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鉴宝金瞳我家娘子打江山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股票,从入坑到入土崛起遮天,我为圣灵开生路仙官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