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这句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布施、持戒,下辈子成就了一个诸天的可乐果报。诶,这件事情可思议,因为你布施、持戒嘛!你有这个因地、有这个天上的果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说你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了一句佛号,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那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的确不可思议。你说你因地这么少,你怎么念一句佛号,那个声音不是很短暂吗,为什么短暂的因地,有这么广大的功德呢?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所以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我们如果不能破除小大的这种执取,我们总是认为:你的因地这么小,果报这么多?有这种小大的执取啊,你很难把佛号念好。所以它这种念佛是华严的思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这个不可思议的关键在什么呢?
因为你所念的名号,这个万德洪名、这句佛号虽然它是小,但是你可知道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吗?这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它具足无量光的功德、它具足无量寿的功德,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这不是小跟多的问题,这是功德的问题,小东西也可以具足大功德的。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不可思议,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当,我们这一念心也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两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一接触啊,所以也就是「持一声不可思议,持百千万声不可思议」。
我们刚开始,也不妨先从事持下手,因为这个心性的功德力不可思议啊,的确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对大乘经典,对《法华经》《华严经》这种一心的思想,没有长时间的熏习;我们经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经常起烦恼(诃──),观久了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观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起烦恼、就是业障,从来没有看到这一念心有什么功德相貌。(诃──)对自己就会产生像印光大师说的:唉呀!我是业障凡夫,绝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不过慢慢慢慢的,你烦恼淡薄以后,你再去读《法华经》,你会有不同的感觉,你会知道你这一念心就像莲华一样,含摄无量无边的功德在里面。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妨从事持,先相信弥陀的名号不可思议。但是慢慢的,你念佛的时候你总是会增长,因为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慢慢的你这个业障消灭了以后,你心的堪能心强,你再来看《大正》经典,那你感受会不一样,你就敢承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句话你就敢承当。慢慢慢慢你就能从事持转成理持。我们不妨有这样的次第。
丙二、重劝
这个是「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的第二科,前面是「正释无上因果」,这是「重劝」。这个「重」就是重复、再一次的劝我们要发愿以往生净土,这是第二次的劝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陀讲完这个无上因果以后,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我见是利」。这个「我」是谁?「我」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我」亲眼看到净土这种殊胜的利益,我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才敢讲出前面的无上因果。佛陀会抉择出一个无上因果,他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他的确是看到的、的确是亲证的。所以再一次的劝勉我们:「若有众生,闻是说者」,若有众生听到净土这样的殊胜因果,你应该要发愿「生彼国土」。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先看「正释」:
正释分二
「正释」分两科:第一个「约理圆释」,第二个再「约事确释」。从道理上说,先解释「我见是利」:
约理圆释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我见」这个「我」指的是「佛眼」,当然「佛眼」是大智慧光明眼。「佛眼所见」是「究尽明了」,没有任何的差错。佛眼睛所见的事情,都是一个现量的境界。佛陀从来没有作任何的猜测,佛陀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比量,佛陀所想的、所说的,都是现量境、都是现量境,佛陀不作任何的猜测──这个是可能、或许、大概是,佛陀不会有。佛陀演说的每一件事,佛陀说如果这件事情还不明确,佛陀会默然。比如说这个人会到哪里去?他的业还不决定之前,佛陀不会表达任何意见;但是佛陀只要讲出来:这个人七天以后会死,这件事情决定了,只要佛陀讲出来,这件事情决定了。所以佛陀见到这种功德利是究竟明了,没有任何差错的。
佛陀是见到什么利益呢?这净土的利益:
第一个「横出五浊」,这个是强调他力门。就是我们要离开三界,要靠自己断惑的;这个地方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是第一个利益。第二个「圆净四土」,这个是强调「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直至不退位尽」,这个是讲圆证三不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这个就是所谓的他力门果地教,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这是不共于其他的法门。这样讲「我见是利」是比较开阔的、比较圆满的解释。另外一层解释「我见是利」,是约临命终,看蕅益大师。「约事确释」这当中分两科:「明仗自力之难」,第二个「明仗他力之易」。看我们自力的情况: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我见是利」,蕅益大师说这个「是利」,也可以约着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来说。就是说「心不颠倒」是有佛力的加被,而达到心不颠倒,这个也是功德利益。这怎么说呢?「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就是我们自力的修行,我们平常这一念心,身体健康,果报体不障碍我们,也没有老病死来障碍我们,身体健康、心情也愉快,心中也没有烦恼。我们内心当中也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三障暂时不现前。我们就在这个冷气的大殿当中,我们这一念心也会去思惟甚深的法义,跟一切法毕竟空的真理相应,也可能。
但是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怎么回事呢?这临命终的境界,跟平常在冷气房的情况不一样。(哈哈)在临命终的时候,《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的内心有三种状态:
第一个是明利心(明了的明,利益的利),这个时候的明了性很强,但是他极度的散乱,就是乱心位,你控制不住,这种散乱不是我们一般的散乱能够比的。怎么个散乱法呢?明利心的时候,你一生的善恶业力一直起现行,你根本控制不住,就像泉水一直流出来一样。你小时候做过什么事、长大后做过什么事,你本来都忘了一乾二净,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可是原原本本的现前,像看电影一样,善恶业力一时现前,这个时候你极度的散乱,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叫乱心位。这种你控制不住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念佛往生,应该在明利心的时候就要成就了,因为这个是最好念佛的时候。
如果在明利心的时候,你没有把佛号提起来,明利心过去以后,下一个就是昏昧心。这个时候,一个人开始正式死亡,你的诸根开始败坏、你的心识开始昏昧。你可能是耳识失去功能,耳朵听不到声音,外面任何的讲话声你听不到了;或者眼识失去功能,看不到外面的境界;这前五识次第的破坏、昏昧。这个时候,你真的感觉到你要死亡了。一般人在昏昧心的时候,会生起一个痛苦。
这个痛苦怎么回事呢?就是你那个生死的业力,要推动你去离开你的果报体;但是你内心当中那无始的爱着啊,你执取这个果报体:诶!这个果报体我已经用了几十年了,这个房子好歹不管破旧,这个家总是住了几十年了,你要把我拉出来!就如生龟脱壳,就是这个业力要把你的神识从果报体推出来的时候,你有一种痛苦的感受,很辛苦。就是在这个昏昧心的时候,你正式死亡的时候,有这样的痛苦。
到了昏昧心过去了,下一个剎那就入梦觉。梦觉的时候,第六意识全部不活动了,就像一个人睡觉不做梦的时候,完全没有知觉了。这个时候,全身开始冰冷了,第八识也逐渐要离开。如果这个人善业起现行,就往生到人天的可乐果报,他的身体是从脚部开始冰冷起,从下面往上冰上来。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要到三恶道去,这个罪业是一个沉重性的,这个时候他的冰冷情况,是从头部开始往下冰冷起。梦觉的人,他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