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34集

《佛说》第34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页:问答破疑

    本经讲净土法门以后,释迦牟尼佛引出了「六方的恒河沙数诸佛」来赞叹净土法门。这段经文讲完了以后,我们就会有一些疑惑,既然有疑惑,就应该破除。看第一个疑惑:

    偏赞叹西方疑

    我们在看完这部经,我们一般人就会有一种疑惑: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既然十方的诸佛都创造了他的「净土」,都非常的庄严,为什么十方诸佛他们会共同的去赞叹西方净土呢?这是什么理由呢?蕅益大师他有一个简单的回答: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音同触chu)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我们看蕅益大师他这个回答方式,跟禅宗很像。你问禅宗的祖师一个问题,他一开始一定不会回答你,先呵责你,先把你心中的妄想先停下来,后面再解释道理给你听。蕅益大师也是这个意思,其实他后面有解释。但是他第一个他不马上回答你。因为你依止意识分别心,你怎么讲,他不能够承当的,所以他一开使先破斥你:「此亦非善问」,呵责你:你提这个问题啊不是善问。因为如果十方诸佛「赞」叹「阿?佛国」,你又怀「疑东方」了,这是你心中的分别心「戏论」,先呵责你这个妄想心。以下蕅益大师就正式回答为什么赞叹西方的理由。看第二个:

    问:何不遍缘法界?

    为什么不「遍缘」一切诸佛的「法界」呢?我们要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佛的每一个名号,都诠释一个广大的功德,我们应该普遍的念「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我们每一天都念不同佛的名号,广泛的跟十方诸佛结缘嘛!应该这样子嘛!为什么不遍缘一切的法界呢?蕅益大师这以下就心平气和合的回答这个问题。这当中,他「约事」跟「约理」。从事相、从因缘上回答,这当中有三层的意思: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对于一个「初机」的业障凡夫来说,他内心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心思散乱的情况之下,你告诉他一尊佛,他容易达到专一,「易标心故」,就是能够专注一个境界。我们知道:一个法门要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一定是在三昧的境界,不是在散乱心。而成就三昧,一定要心一境性。所以站在容易成就三昧的角度、容易成就一心不乱的角度,所以只要攀缘一尊佛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个理由。

    既然攀缘一尊佛,十方诸佛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呢?「阿弥本愿胜故」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当中,他有第十八愿的「临终接引」。所以在本经当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件事情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的国土,门户都是开放的;但是要来,你自己凭本事过来,你自己内心当中,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你内心当中要有船,你要有法身这种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啊,解脱你生死的业力。没有说:「阿閦鞞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你到他的国土去」,没有这种事,你去还要佛来接你去,没有这种事。

    但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知道我们众生的确是有困难,有事实上的困难。比如说我很想到这个国土去,但是我去不得。阿弥陀佛慈悲,他就考虑到这一点了,这个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所以阿弥陀佛本愿的殊胜,我们看看古大德的解释,他的殊胜在第十八愿「临终接引,十念必生」,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所以我们在研究《阿弥陀经》的时候,这段经文太重要了。没有这段经文,我们讲前面极乐世界再怎么样的好,我们完全没有关系,谁也去不了。如果没有「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件事情,这个就不是所谓的易行道了。所以为什么在十方诸佛当中呢,要特别选出阿弥陀佛的法门出来赞叹呢?就是弥陀的「本愿」殊胜、他的本愿殊胜。

    其次,「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那当然啦,有愿就有缘。佛陀有这样的愿力,他摄受的角度就更开阔了。一个国土的标准越高、门槛越高,它摄受的缘就是有限;门槛越低,它的摄受──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当然这个缘就更开阔了、更为开阔了。他跟众生特别有缘。这是从义理上说。这个义理,蕅益大师在把它作一个详细的发挥。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佛」陀「度」化众「生」,众「生」蒙「受」佛陀的教「化」,这当中有很多的差别,有「难、易、浅、深」的差别。说这个人遇到了释迦牟尼佛,佛陀对他没有讲什么话;这个人遇到阿弥陀佛,他跟阿弥陀佛沟通的管道非常好。就是说众生跟佛之间的互动,这当中我们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因缘。不是佛陀功德本身有问题,而是「缘」的问题。

    你跟这尊佛有缘,「缘之所在」,这件事就好办了,「恩德弘深」,他对你的「种种教启」,「能」够使「令」你「欢喜信入」,得到欢喜义,对这个法门的欢喜。「能」够使「令」你「触动宿种」,你无量无边的善根,他跟你讲几句话,你的善根就发动了,发菩提心了。「能」够使「令」你「魔障难遮」,你内心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你跟他有缘,他讲几句话,诶,障碍消除了,破恶。「能令」你「体性开发」,你自性本具的光明开展出来,入理。

    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到各地去游化,阿罗汉托完钵吃饱饭以后,他就入定。入定以后他会知道一些事情:哦,这个村庄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人跟那个人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阿罗汉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还会继续的再入定观察:这个人跟我有没有缘?如果这个人跟我宿世有缘,阿罗汉会从定中出来,会采取行动来帮助他。如果阿罗汉发现这个人跟他没缘,阿罗汉他就不采取行动,因为他去也没用。你去跟他教诫,他也不能够欢喜信受、也不能够破除魔障。所以说这个众生跟佛菩萨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因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当初有一个很大的护法居士,就是须达长者,就是给孤独长者,后来献给佛陀祇树给孤独园的这个长者。这个长者他们家几乎全家都是信佛;但是长者有一个困扰,就是他有一个老管家(对他们家贡献很大的一个老管家),就是这个城东老母,这个人她不相信佛陀。须达长者在供养佛陀的时候,这个城东老母她有很多的意见。须达长者很困扰:我们大家在一起,应该要同见、同行才好。他就派了一个侍者去请佛陀来用餐,希望佛陀能够假借用餐的因缘,来度化这个城东老母,佛陀对这件事情就默然答应了。这么一天佛陀就带了比丘、阿罗汉,来到须达长者的地方用餐。

    用完餐以后,佛陀就往城东老母的(当然这个城东老母她不出来,知道佛陀要来,就把门关起来,在房间里面。这个时候佛陀就远远的往城东老母的)房间走过去。城东老母看佛陀来,赶快跑出来,就往空旷的地方跑过去。佛陀从东边过来,这城东老母她头就朝西方;这个时候佛陀用神通力,在西方现前,她往南方;如是展转往北方,她就是不看佛;最后她看佛陀往北方来,她头就看上面;佛陀从上面下来,她两个手把眼睛遮住;佛陀用神通力把她的手变透明的。但是佛陀知道神通不能调伏一个人,佛陀这个只是示现给须达长者看。

    佛陀就下来,下来以后,佛陀就叫罗睺罗小沙弥去度化她。罗睺罗一去,城东老母一看:唉呀!这个小沙弥真是可爱啊!小沙弥跟她讲几句话:你应该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她一听到以后,马上归依三宝,受持三归五戒,从此以后做佛的弟子。我们会想:佛陀度化她,使用那么大的神通力,城东老母完全排斥。但是罗睺罗尊者,一个小沙弥阿罗汉,他就过去,他也没有讲什么话,也没有显什么神通,这个城东老母一看到罗睺罗,内心当中打从心里的欢喜,讲几句话她就接受了。

    所以「缘之所在,能令」众生「欢喜信入、触动宿种、魔障难遮、体性开发」。所以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本尊相应的时候,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你要考虑你跟这个本尊要有缘。你选择这个法门跟你没有缘,事倍功半、事倍功半。

    你看历代的丛林也是这样,禅宗的大德都是很实际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老师跟弟子两个一见面,那不浪废时间的。他跟你讲几句话就说:你的因缘不在这里,你这个人要到德山祖师那个地方。他一去果然开悟了。所以师长跟弟子之间、佛跟众生之间,我们不能够不面对的事实就是「因缘」。你跟他有缘,诶,他就容易教化。换句话说,我们在抉择十方诸佛净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这个佛的国土要跟你有缘。这个地方再看阿弥陀佛国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四合院:开局就王炸!一个别想跑英格兰热刺王朝绑定内娱嫂子系统后重生七零:糙汉老公掐腰宠宁刀覆雪林清屏顾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