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承,群灵拱极。
这个地方的「诸佛」,我看古德的注解,他明确的指出这个地方指的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指阿弥陀佛。看圆瑛法师的注解,这个地方指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期的应化身,是「本从法身垂迹」,从清净的法身「从法身垂迹」。这一期的应化身呢,「固结缘种」,佛陀为了成就这一期的教化,花了无量劫的时间,来成就跟众生的这个因缘,成就这个因缘可是不简单的。
这一期的因缘呢,「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你看极乐世界,就着世间的有为果报,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阿弥陀佛他提供你一个长远的寿命,他给你一个长远的寿命让你受用,不用忧虑老病死的障碍;他提供你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有宫殿可以住、有各式各样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有各式各样的天乐、华香、宝树等等,乃至衣食自然、神通自在:这个是讲到有为身心的安乐。其次,出世间的功德,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
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明确的指出极乐国土的两大殊胜点:第一个圆证三不退,你到那个地方有环境的摄持,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管你用不用功,你内心当中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前进,不可能后退。其次,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很容易亲近这些大菩萨、你很容易亲近文殊、普贤这种大菩萨。当然亲近这些大菩萨,得到他们的教化。所以极乐世界这一期的因缘,「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不管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悉不可思议。这个是讲他果地功德的不可思议。
因地的修行呢?「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个是讲?法门的契理性。这净土法门它是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当中,最为殊胜,「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个「海会」是诸佛,诸佛海会。换句话说,这个法门不但得到释迦牟尼佛的肯定,也得到十方诸佛共同的弘扬、共同的肯定。
看《法华经》的意思,我们成佛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方便;但是一个法门要得到诸佛的肯定跟赞叹,这当中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法门必须是随顺真如佛性的、必须是一佛乘的,不能拐弯抹角的。这个法门一定是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是佛陀内心当中真实所要表达的。先不考虑众生的根机,佛陀这个法门是自性的流露,必须是称性所流露的法门。
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讲出一句话说:「如来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兴世,在这个人世间出世,释迦牟尼佛干什么要出世呢?「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的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有些人不相信净土,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来开示提接:你不相信净土的话,那你去持五戒就好了、修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慢慢的靠自力法门。
所以有些人说净土法门:唉呀,你这个人没办法,只好修净土。这是不对的。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提出一个理由说:你看华严会上,佛陀的根本**,在华严会上一生成佛,佛陀对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告诉他们修十大愿王,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导归极乐世界。
所以事实上十方诸佛,他们在使令众生成佛方便的施设上,他们内心当中的一个真实心情,是要使令一切有情到阿弥陀佛国土去,急速的成佛。这是佛陀的真实心情。佛陀讲出这些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法门,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讲出来的,施设的方便,是这样子才对的。我们不能把根本跟枝末颠倒。
换句话说,净土法门是佛的根本法门。有些人不相信,佛陀也就不能勉强,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它之所以能够「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那是一个称性的法门、一佛乘的法门,就是它是成佛最快的法门,因为这个合乎佛的心情。佛陀出世的心情,是使令一切有情成佛,而这个净土法门是成佛最快的。这是讲到净土的一个契理性。
其次讲到契机性,「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前面是讲法门的殊胜,这个是讲方便的广大。净土法门它在修行的方便,它有很多的抉择。你说我这个人业障深重,没关系,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像本经一样。
本经当中,佛陀没有讲出其它的修行方法,就讲一个法门──信、愿、持名,「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都是做得到的,就是说「沁入于苦海」,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净土法门要讲高的话,「慈契于寂光」,这高的也是有啊,要到净土去也是有高深的法门。
你看《华严经》的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不容易的啊!它每一个愿之所以称为「王」,比如礼敬诸佛,这个礼敬诸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一拜叫礼敬诸佛。它说什么叫做礼敬诸佛?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无有穷尽」,空间无障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无障碍。就是说你这种礼拜的心情,不管你在任何情况,你看到了怨家,怨家现前,这个空间,你跟这些障碍的空间现前了,你内心当中也是礼敬诸佛──礼敬未来的佛,你对他还是礼敬。而且这种礼敬,在时间上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相续,有一剎那的间断,那就不是十大愿王。乃至于普皆回向。
所以说净土法门它在施设的方便,也是有很多的抉择:你可以忆念佛的名号,有些人喜欢复杂、广大,也可以,你要观想、观像,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如来有应供、正遍知……种种的功德;你也可以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说,它摄受下根机的呢,「沁入于苦海」,有这个持名的方法;也有「慈契于寂光」,高深的方法。
所以说「万德钦承,群灵拱极。」这个「万德」是一切的诸佛所共同的肯定、共同的弘传,也是一切的众生所共同欢喜的信受,「群灵拱极」。换句话说,一个法门能够得到诸佛的肯定,得到一切众生的欢喜,表示这个法门是契理,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也就特别的契机,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所以基于这个理由呢,不管是就着阿弥陀佛跟众生缘深的理由、不管就这个法门契理契机的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在十方诸佛法门当中,选择阿弥陀佛的法门,是这样子的。
这个是约「约事答」,约着佛跟众生的因缘、约着法门契理契机的这种因缘。这以下「约」道「理」,这个道理当然是真如理。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蕅益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遍缘法界是好,的确是非常好,但是什么叫遍缘法界呢?这个地方讲出遍缘法界的真实义。他说:「当知佛种从缘起」,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呢?要假借因缘的造作才能生起。不是上帝会给你、也不是无中生有,所以「缘」就非常重要,所以「缘即法界」,就是因缘它能够开创我们的真如法性。
那么这样子讲,「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换句话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具足念一切佛号;你「一生一切生」,你往生了净土,就代表了往生十方净土。乃至在极乐世界的「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在极乐世界的「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无「不遍融」,都互相融合,「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这才是真正的遍缘法界。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法华经》说佛陀施设教法,佛陀的心情是要讲一佛乘,佛陀出世的时候,他本来是要直接开显一佛乘的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佛陀心里这样子想,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子做,因为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有些众生的根机你跟他讲这样的思想,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他可能要毁谤正法的,所以佛陀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所以《法华经》的正宗分〈方便品〉,蕅益大师说:为什么佛陀在这么重点的当中,安排一个〈方便品〉,为什么不讲〈真实品〉?蕅益大师讲出一个理由:因为没有方便就没有真实。「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个房子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宝,这个人他为什么能够进到这个宝所?因为他有方便门,他找到这个门,所以这个门对他来说太重要。这个门虽然不是宝,但是这个门它能够引生宝,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上,殷勤的赞叹方便。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开显真如佛性,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你」?你要考虑因缘。你找一个很高深的法门、很复杂的法门,它也能够开显佛性,但是你不相应,你在操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相应,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不是妙法。所以《妙法莲华经》,我们作一个总结:什么是妙法?什么是佛法当中最甚深微妙的法门?就是契合你的根机的,就是你的妙法。「契机即是妙法,治病即是良药」,印光大师讲出这一句话。
所以说站在「佛种从缘起」的角度,你念这一句佛号,它契你的机,它也就总持一切佛的功德。其实你念一切佛的功德,要紧是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互含互摄的道理、明白一即一切的道理。往生极乐世界,它也是能够使令你成就十方的世界,所以「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这样子才是「遍缘法界」的道理。就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