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因为它往前能够加强你的信心,往后能够引生你念佛的行门。所以佛陀在本经当中,不厌其烦的三番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
这个「愿生彼国」事实上开出来是二门:一个是「欣」、一个是「厌」。第一个是「厌离娑婆」。你为什么厌离娑婆呢?这当中的理由是「依」止「苦集二谛」,因为娑婆的果报体是苦的,这个苦是杂染的烦恼跟业力所招感的,就着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两个理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是依「道灭二谛」,约着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了成就清净的功德,而发起「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换句话说,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事实上是随顺于四圣谛的。我们之所以厌离娑婆,主要的是娑婆世界是一个杂染的流转门;我们之所以欣求极乐,是因为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的还灭门。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正是跟无上菩提心完全相应,就是你的四弘誓愿,跟你的无上菩提心是完全相随顺的。所以这愿生彼国,事实上就是菩提心,是这个意思。这个是蕅益大师把这个愿跟无上菩提心给融通了。
看第二段「破疑」,对这段经文的破疑: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就是说我们现在发愿,但是我们还是一个人的果报,怎么能够说「今发愿、今生」呢?应该是「当」来受「生」,这个地方怎么「今发愿、今生」呢?提出这样的疑惑,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今」是约着「一期」的生命,所以这个「今」的范围很广。什么叫「今」呢?就是我们「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那这两件事都是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所收摄,所以说「今发愿、今生」,这样讲也可以。但是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段的解释,这第二段当中有深义、甚深的含义,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段经文在解释的时候,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个。说「今发愿、今生」,你现在发愿有什么好处呢?你现在就受生。什么叫「现在」呢?就是「剎那」,你念头开始发愿的时候,那一个剎那当中,「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你一个念头发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时候你就一念的受生极乐世界;乃至你念头的相续,你那个「生」的力量,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
什么叫做「生」呢?「生」就是本无今有。说这个东西、这个法,不管是一个杂染法、不管是一个清净法,它本来不存在,本无,但是「今有」。因为你造作的因缘,诶,现在出现了,这个叫做「生」,本无今有叫「生」。就是你在发愿的时候,你的内心当中就有变化,在你这个杂染的惑业苦当中,出现了一种往生的力量,出现了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的力量。
这当中的道理,蕅益大师解释它的道理,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这样解释因果是最彻底的。一般我们讲这个「因」就是一种业,一种身口意的造作。说你这个身口意的造作,事实上是从心发动的,身口是不能造作的,所以「因」是你心所造作。这个「果」就是十法界的依正二报,也是你一心所变现。
我们经常讲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么叫「一切」呢?这一切包括因跟果。就是因地是怎么来的呢?你为什么会有业力呢?你心所发动的,这个业是你心所发动的,这个身口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就是你的「妙因」是你「一心」所创造,果报是你的心所变现,这「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这当中讲一个譬喻:「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就像秤子的两头,一个低下去,另一个同时高起来。就是说你在创造因地的时候,你那个果报在心中也就同时成就。所以不必等到「娑婆报尽」,「方育」,「育」就是受生,你才受生于「珍池」,受生于七宝池莲华当中。那我是什么时候受生呢?「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莲萼」者莲华,莲华开时,慢慢的茂盛。这个「金台」就是莲华座,莲华座的光明也慢慢的「影现」,你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人」。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因果」是根据天台的圆教思想,依着现前一念来解释因果,这样的解释因果是最圆满、最了义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是一个欲界的果报体,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我们依止佛号为所缘境,我们强迫自己的内心,在现前一句佛号当中,专一的安住、相续的安住,这个时候慢慢把我们散乱的心给统一起来,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可能欲界地定到未到地定。
到未到地定的时候,我们色身就有变化,这个果报体就有变化。说我们这个四大:地、水、火、风啊,就产生一种殊胜的轻安乐。这个轻安乐不是欲界的果报,欲界的果报是粗重性,怎么会有轻安乐呢?
《瑜伽师地论》就解释说:你内心当中产生禅定的同时,你内心当中也产生一部分色界的四大,就从你这个身心当中产生出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你在创造一种禅定的业力,因为这种禅定的业力不是欲界的业力,是过人法,超过欲界众生的一个法。所以说,虽然你正式的果报是来生的色界果报,但是现在你的果报体已经有了变化。
从这个道理来看,我们打佛七也是一样。打佛七的前几天,心散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你在这七天当中,用这句佛号,忆佛、念佛,来熏习你这一念的身口意。打完佛七以后,你还是你,你的眼睛、鼻子、嘴巴一点都没改变,还是一个人的果报,其实你的身心世界已经不一样了。你身心的果报,在你的内心深处当中,有一种殊胜的业力、有一种殊胜的功德成就。虽然它果报的出现是临命终,但是你打完佛七的时候,你那个果报已经成就了、那个功德已经成就了,是你在打佛七的时候,功德同时成就了。当然约显现,它是临终才显现。
所以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强调因果同时的观念。这个地方它强调因果同时,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有一个深义,就是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比如说我们发愿的时候,我们一般说:我今天所有功课都做完了,我才发愿。这当然是的。但是这个地方的「念念相应念念生」啊,它很强调你要数数发愿。
就是说你发愿,一次有一次的力量,发愿两次有两次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印光大师也一再的强调,他提醒所有的在家居士说:你身为在家居士,你的逆缘特别多啊,是的,障道的因缘特别多。但是站在净土的角度,你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一个修行人,特别是一个净土的修行人,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完全没有逆境啊,「凡情日盛」,你怎么能够厌离娑婆呢?你要花很大的精神体力去修观的啊.
但是你在逆境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