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35集

《佛说》第35集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页:

    丙二、劝愿流通

    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有三次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一次劝我们发愿是在「正宗分」的前两科,就是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地方,本师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发愿,主要是依据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当中,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提供我们一个庄严的正报身心,跟依报的国土。就是说从正报的身心上来观察,这个果报体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所创造的一个意生身,他能够解脱老病死的痛苦,他能够具足五种的神通,所以有种种自在的境界。从依报的国土上来观察,极乐国土它住处的庄严、生处的庄严,种种的宫殿、楼阁、天乐鸣空、黄金为地、宝树、华香等等,衣食自然,依报的环境也特别庄严。所以释迦牟尼佛从:极乐世界它提供你一种安乐的果报,所谓「极乐国土者,好梦者也」,劝我们发愿求生国土,愿生彼国。

    其次,从圣道的修学角度,极乐世界它能够使令你「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说你到了极乐国土,你那一念的明了心性,在受用依正二报的时候,你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换句话说,你这一念心,一直往佛道亲近,绝对不会再退转。另外你在那个地方,能够亲近诸上善人,亲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种等觉菩萨。这样的理由,主要是扣着「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有一种清净的功德。

    所以佛陀在讲完前面两科,他很真诚的第一次劝我们发愿,「愿生彼国」。这当中,他主要依着两个理由,就是「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这是第一个发愿。

    其次,第二次是在「正宗分」的第三科「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释迦牟尼佛讲到净土的行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地方,佛陀讲完这一段以后,他后面再强调:「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地方是说:因为修习净土的人、一个念佛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能够保持心不颠倒。从临终能够心不颠倒的这种利益来说,佛陀也是再一次的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第二段,基于「心不颠倒」的理由,劝我们往生彼国。

    第三个是基于受生的理由,受生于彼国,而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三个理由。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经文当中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说明发愿的功德,第二个正式劝我们发愿。在发愿功德当中,佛陀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就是说发愿的情况有三种情况,从过去、现在、未来来说:你这个人,在没有听到本经之前,你已经发愿了;或者你现在才开始发愿;或者你刚发愿,你准备要发愿。

    发愿什么呢?「欲生阿弥陀佛国者」,这个「欲」者,希望,你内心当中希望下辈子能够生到阿弥陀佛国土。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前面的信心:是说你能够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忆念十方诸佛的名号,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加持。

    这个是你对佛的名号一念的信心、一念的忆念,能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但是并不表示你能够往生,因为没有愿力的引导。这个地方更进一步就是说,如果你能够生起愿,「愿生阿弥陀佛国者」,这样你就有一种力量,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就能够有一种力量在彼国土受生,而能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这种不退转的情况,也是有三种情况,就是「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个「已生」是根据前面「已发愿」所成就的功德,「今生」是「今发愿」成就的功德,「当生」是「当发愿」的功德,配前面的发愿而成就受生。这一段是说明发愿的功德,就是发愿而能够受生到彼国。

    第二段佛陀就正式劝我们发愿:「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是你已经有信心以后,虽然你能够得到诸佛的护持;但是你还是要进一步的发愿,由这个发愿的功德,使令你受生彼国,而成就无上菩提,是这个意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对受生彼国这件事情,有一个正式的解释:

    明三劝之意

    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三次的劝我们发愿。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这个愿是扣着信心而来的,「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所以我们依止我们真实的信心所引生的愿,这是一个真实的愿力,有真实的功德。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这个「愿」在三资粮当中,它对望着前面的「信」是一个「券」。这个「券」就是古时候的银楼,给你这个银票,这种价值的证明。这个地方就是说:「愿」它是「信」的保证。

    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依止「信」而发起「愿」,而当我们发起「愿」的时候,也就对前面的「信」有一种加强的力量,它对「信」有一种保证的功德,它对望前面的「信」,它有加强信心的一种力量。对望后面的「行」呢,它是行的「枢」纽。这个枢纽就是它能够引生行门的生起、它能够引生行门的生起。由愿力,因为你想要往生,所以你就会在没有时间当中,强迫自己拨出时间来念佛。为什么呢?因为你想要往生,就是这个理由。

    所以说这个愿在三资粮当中特别的重要,因为「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我们从本经的文字上来看,如果我们细心一点,这个「愿」贯穿了整个「正宗分」的信愿行。虽然在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它的重点在信,相信极乐世界三力所成;但是极乐世界所表达的那种功德的境界,其实也有引生我们「愿生彼国」的味道在里面,也有「愿」的味道在里面。第二科的愿,那当然真实。

    佛陀讲完名号的行门以后,佛陀又说持名的好处,因为你有佛力的加被,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所以「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在讲完「行」的时候,又再一次的劝我们发愿。

    所以说从本经上看,佛陀很重视发愿>>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深夜学园奶爸学园雪中悍刀行:悟性逆天,我能无限顿悟!怦然心动@qimiaoSULYp1我,护短族长,族人都是大帝之姿!唐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