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36集

《佛说》第36集

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要达到一心不乱,不是在一种躁动的状态、高亢这种激动的状态、鬼神现前,没有这种事情。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要能够圆转五浊,你这个佛号,一定要对你自己的烦恼有所调伏的力量,你一心,一心是不难的。我经常讲:一心是不难的,这不乱才难。你要能不为烦恼所乱、能够调伏烦恼,才能够感应道交的。

    这《华严经》也讲得很清楚。《华严经》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说菩萨的心情啊,他那一念心是在这种毕竟空的境界活动,不是在我们有相的境界活动。我们凡夫的心要跟佛菩萨的心怎么感应道交呢?「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你一定要把你这种躁动相、颠倒相调伏下来,佛菩萨才能够跟你接触的。

    所以这个地方在圆转五浊的时候,我们一个下手处,你一定要先达到「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这个一转了,前面四个跟着转,你的果报体也转了,邪见、整个环境、寿命都转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的讲,这句佛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前面也讲过,你一句阿弥陀佛就总持十方佛的功德;所以也可以说一句阿弥陀佛,也总持了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当中,那么多六波罗蜜的辛苦,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摄持在这一句佛号。而释迦牟尼佛慈悲,把这句佛号,在末法时代「全体授」给五「浊众生」,这种是「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了知,「非九界」的「自力」众生「所能信解」,这的确是难信之法。

    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他引述十方诸佛赞叹他的勇猛:他在五浊恶世,成菩提道勇猛、弘扬佛法勇猛。这个地方佛陀是很诚恳的告诫弟子:你一定要很珍惜这一句佛号。因为你失去了这一句佛号,就表示你在菩萨道当中所经过的过程,你一个都少不了、一个都少不了,有这一层意思。

    明众生世间: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这个大家容易明白。这个「众生」的范围比较窄,「一切世间」的范围比较广。这个「众生」是「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说是难信之法,这个是「九界」众生。

    丁二、教主结叹

    前面是「诸佛转赞」,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的「结叹」: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前面的「劝信流通,是诸佛」的「付嘱」,前面的「劝信流通」是六方诸佛的付嘱流通,以六方诸佛来证明流通。这个地方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自己的付嘱流通。当然这个话有「略别」,有一点点不同,但是它的意义是相通的:文字「略别」,但义理是「从通」。这个地方讲「一切世间」,其实这个「一切世间」,就是前面所说的:「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地方「一切世间」包括了九界,包括了「文殊」这种大菩萨,也包括「迦叶」这些大比丘,都是「在所」付「嘱」的范围之内。看经文: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前面是诸佛在他们的国土,对他们的弟子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这件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同意的,说:诸佛赞叹我很难,这件事情我同意。他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行什么难事呢?第一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个「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这件事情的确是很困难没错,诸佛说的一点都没错。我这么一路走过来,我一回想啊,的确是很困难,没错。

    诸佛也说这件事情很困难,释迦牟尼佛也说很困难,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有话要说了,看蕅益大师的意思: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在本经当中所强调的修行方法──「信、愿、持名」,这个法门「不涉施为,圆转五浊」,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圆转五浊」。这「圆转五浊」有两层意思:约着粗来说,我今生信、愿、持名,下辈子到极乐世界得到一个清净的身心世界,这个说是「圆转五浊」,可以。今生修行,来生「圆转五浊」,也可以这样子讲。

    或者说:我今生信、愿、持名,我当下的身心就会有变化,当下的这种五浊的境界,烦恼障、邪见障,还有果报的障,寿命的障碍,诶,慢慢慢慢的松脱,这样子讲,约当下也可以说「圆转五浊」。你一句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就有变化,这样子讲,约当下也可以说是「圆转五浊」,也可以这样子讲。

    这样子讲一句佛号的操作「圆转五浊」,这件事情「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这个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仰信,因为它不是我们能够心思口议──大家讨论讨论吧、商量商量!这是讨论不出来的,非心思口议的境界。这种境界既然不是我们心思口议,那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慧、「大」慈「悲」,来为这个法门作见证,来自己以身作则、来「说」法,那「众生」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法门,谁也不知道内心当中还有这样一种操作方式,这样的操作──信、愿、持名,就能够创造这么样广大的功德,谁也不知道。这个就是说这个「难」的意思。

    明五决定: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我们的「劫浊」当中,在这种万丈红尘当中,我们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囿」、限制,被这个「苦」恼「所逼」迫。在这万丈红尘当中,你要「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很难。你在这个百花当中过,你一定会沾身的,这大环境是这样子的,人在江湖,你也就身不由己了。

    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在这种思想混乱当中,你多多少少一定会被「邪」知邪见所系缚,障碍你大乘的善根,使令你迷「惑」,你也很难抉择,这件事情是对还是错!你很难抉择,就会受影响。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说这烦恼当中,大家都放逸,你很容易被你的烦恼「所陷」,被你这个「恶业所」毒害。这个我们要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年青人,贪瞋烦恼特别炽盛,跟以前又不完全一样。你看这些年青人,这个飚车族,他拿这个刀子,这个过路人跟他完全没有关系,他看到人就砍,那个瞋心特别重;这个贪欲也是一样,现在的年青人,国中生就有这个邪淫的行为。所以这个是一个大环境如此,他从小就在这一种环境中刺激,他贪烦恼自然就炽盛了。所以说「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这是没办法的,大环境如此。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你果报体的这种障碍,老病的干扰啊,你很难去「洞觉」、也很难去「奋」发向上,这个老病死的干扰啊,很容易会让你退失了信心。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你很有道心,你也好不容易抉择出一个修行的方法,也得到一个修行的传承;但是你死掉了,这样子你今生就白费了,生命把你的修行给中断了、把你这个修行给破坏了,这个「命浊」就是有这个困难。

    这个「劫浊」它是在减劫。这个地方佛陀的意思就是说,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来生再来三界里面投胎,不过释迦牟尼佛说你要想一想:这个大环境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身心世界,烦恼愈来愈重、邪见愈来愈重、果报体愈来愈差。我还记得我们师父跟我们讲过一句话:我们的师父看我们很不顺眼。但是以后我们看我们的徒弟也很不顺眼。(诃──)这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你师父看你很不顺眼;但是几十年后,你看你的徒>>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别吃那个鬼重生1980:开局带女知青赶山致富年代修仙:我有山海相伴武道大帝诸天:从九龙拉棺开始无敌魔女,火球与蒸汽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