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字里读出花儿来。
杨稷和杨尚荆是有过直接接触的,对杨尚荆也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此人虽是翰林出身,身上却没有什么腐儒的气息,办事、查案都是一把的好手,他的意见很有参考的价值,要知道,自从杨溥硬保杨尚荆出京、于谦给杨尚荆写了亲笔信之后,现在如何对待杨尚荆这个杨荣嫡孙,根本不是什么简单的人员任用问题,而是涉及到内廷外朝之间的路线之争了。
所以对杨尚荆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诉求,他还是要尽量满足的。
没过多久,杨稷就到了:“下官杨稷见过臬台。”
虽然说副使和臬台也只差了一级,但是吧,轩輗底子硬、官声好、威望足,整个浙江臬司里面,就没有人敢和他打哈哈的,就是隔壁的藩司,正三品的官儿见了也得敬称一声“臬台”,这是江湖地位决定的。
轩輗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对着杨稷摆了摆手,指了指身旁的椅子:“虞山来了?莫要多礼,坐,坐。”
眼看着杨稷坐下了,他这才将手中的万民书递了过去:“延达从黄岩县回来,除了查验了那封奏疏上的东西之外,还带回了这个,你且看看。”
杨稷结果信来仔细观看,连差役给送上茶水都没有去管,作为外朝的一份子,杨荣曾经的嫡系,他的站队根本不用多说,就是投了王振那边,也得不到信任。
过了一会儿,杨稷抬起头来,沉声说道:“莫不是……这杨戬想要看看新式练兵法的成效?黄岩县城东一役虽大胜,却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尽,难以复制,而这新式练兵之法也只是崭露头角,他毕竟是先太师文敏之孙,通晓军事,自然想要在那百五十人身上多做操演,再遇倭寇之时,也好找出个中利弊。”
轩輗听了这话,点点头,又皱了皱眉,本能地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可是心念电转,一时间也找不出到底哪里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