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重臣如刘放、孙资、司马懿以及卫臻等人子嗣罢黜官职、禁锢仕途的浮华案,就是他表奏的。
这也是曹叡特地召他来问话的缘由。
故而曹叡听罢了,也不由击案而叹,深以为然而道,“噫!董公之言,一矢中的,深得朕心也。”
因为董昭的话语,说到他心坎之上了。
试问,夏侯惠都出仕那么些年了,都被他从牙门将擢拔到中坚将军了,他难道还不知道彼年轻、好犯险、意气重等弊端吗?
明明知道,犹不吝器重,不就是担心兵权旁落、会导致魏室社稷不稳嘛!毕竟曹魏代汉也没多少年,且还没有灭蜀吞吴、转变成为“毕天下、四海一”的天命所归、人心所归!败仗魏国能经受得起,但兵权旁落属实不敢迎来啊!
但凡曹休、曹真、夏侯尚有一人今仍在世,曹叡都会依着朝臣之言,将夏侯惠放在地方好好砥砺、打磨成才。
只是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夏侯惠虽年轻、有缺点,但总比暮气沉沉的夏侯儒、庸庸碌碌的夏侯楙、唯唯诺诺的秦朗等人强。至少曹叡现今就可以笃定一点,以夏侯惠的性格与才干,只要官职熬上来了,定是能压制得住外姓掌兵权者的。
也正是这点笃定,在听罢董昭的作言后,天子曹叡心中也有了决策。
二日后。
庙堂对一些人的官职做出了调整。
先是驻守在关中的大将军司马懿转为太尉,这是妥妥的收兵权了。
且不出意外的话,司马懿不日将要被征调归朝。
因为大将军是位在三公之上的,如先前魏武曹操迎汉献帝时,自任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就让袁绍发怒、耻班在下之事。
且太尉虽掌天下兵事,但大将军主征伐,两者实质权柄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则是毌丘俭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其空缺的荆州刺史职由东莞太守胡质接替。
这是即将对辽东公孙渊用兵的信号。
尤其是田豫经营并州有所成果,刚刚表奏庙堂复置了定襄、五原、云中、朔方等河套诸郡,天子还将督领一千乌桓突骑的牵弘,转去幽州任职了。
不过,这些人的官职调动并没有引发朝野的议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