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东亚和南亚看似相连通,但是安南、缅甸、印杜之间地形崎岖坎坷,原始森林遍布。
英国人根本就没在缅甸修建铁路,连通英属印杜和英属缅甸的只有一条狭窄土路;相反,倒是印杜地区的铁路网四通八达十分密集。
这导致明军还得先修路筑桥,贯穿英属缅甸和暹罗的单向铁路建成通车以后情况有所好转,这条铁路每天最大运力为3000吨,理论上可以供给40万部队的作战补给需求。
可这还无法满足需求,因为明军印杜兵团总兵力达34万人、安南与日本仆从军亦有30万人。
为缓解物资短缺之境况,大明海军开辟了从星洲到吉大港的海运航线,基本满足了这数十万大军的消耗。
英联邦军队当然不会善罢甘休,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下令最大限度的阻断明军的后勤线。
英军通过潜艇布设水雷、潜艇伏击货轮、飞机空投水雷、飞机空袭货轮等等手段千方百计的阻断海运,明军也奋力抗击。
因此尽管有大批物资随船被击沉,但是数十万大军的补给一直没有中断过。
当然,这暂时就是极限了,至多只能维持如此规模的兵力。
而且在二月春季攻势结束以后,明军已经推进至比哈尔邦一线,当地出产的铁、铜、金、云母等等矿产源源不断的经由铁路运回国内。
同时因为更加深入内地,明军的补给也越发的困难了。
为了减轻后方运送物资的压力,印杜兵团开始扶持当地部族自治,收取粮食,又或是干脆就地征集粮食。
相反,因为又被击退了数百公里,战线显著后退,英联邦军队的补给问题却更为容易。
印杜兵团督师梅朝隐在回京述职的时候直言不讳——今年冬季攻势的形势会更差,越深入越麻烦,最好还是在南边的东海岸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比如…金奈。
日不落帝国用来保卫这片宝石之地的部队构成十分滑稽,实际上只有3个英军步兵师和2个英军装甲旅,总兵力约10万人,绝对主力则是36个英印军步兵师和勤务单位,计约170万人。
英印军的战斗力固然不佳,奈何数量远多于明军,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了明军的质量优势。
另外合理的战术也卓有成效,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亲自指导布置多条防线进行纵深防御,明军击溃一两个师之后马上就要面对第二条防线和大批预备队。
正因如此,梅朝隐并不想再这样硬碰硬的死磕下去。
他认为从南边登陆以后便可向多个方向大胆挺进,切断英印军的大动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进而导致韦维尔精心布置的防线自发崩溃。
这一构想无疑是正确的,避实击虚,上策也。
可惜问题在于大明海军主力被美军牵制在太平洋方向,余部最多只能和皇家海军远东舰队打个对半开的局面,无法夺取制海权。
由于不需要像历史上一样对付意大利,英军远东舰队得以维持在一个可观的规模,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厌战号战列舰、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