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在大明上下的心中了。
晚秋初冬的日出时间明显要晚,现在正是拂晓时分,第一缕晨光洒向世间。
北城区的紫竹林监狱得名于它南边的紫竹林路,这座监狱通常被用于关押政治犯、经济犯等特殊犯人,而非寻常的囚徒。
广播公司的那两个内应、袭击苏荣集团董事的袭击者、刺杀谘政院议员的刺客等等共计五人均被关押于此。
而今天,正是官府通报要行刑的日子。
紫竹林监狱外挤满了抗议的人群,放眼望去尽是高呼着“降罪”的右派党羽,以及被鼓噪起来的市民们。
如果不考虑朝政,单纯遵循如今的《大明刑律》进行判决,这几人肯定是死路一条。但近来局势如此之紧张,多少影响到了刑部的判决。
应天府刑厅的几位推官、刑部的侍郎和郎中的家中收到了雪花般寄来的信件,有恳切求情的、有据理力争的、有恐吓威胁的。
不乏有人群直接在官署外集体请愿,乃至连这些官员们的宅第也时常被围堵。
直接或间接参与判决的官员们无疑因此承受了莫大的压力,毕竟惧怕报复也是人之常情。
虽然大家拿不定主意,但皇太子的态度却极为坚决,要求一定要依法判处极刑,不可受民间舆论左右而减刑。
皇帝默许了他的坚持。
因此在几天前,当“参与者皆被判以极刑,决不待时”的消息被刑部公布以后,民间舆论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各大报纸之间例行公事的讥诮和相互抨击可谓不值一提,因为许多家表露出赞同这样处置的报社遭到了恶意的冲击、打砸,乃至纵火。
大明各大州府的游行规模也因此攀升到了新高度,十一月九日,有至少五万之众的市民走上京师应天府的街头参与声援和抗议。
那天夜里,周长风在应天武学的旧友、何诚所属的第四步兵师发生了兵变——大约四十名士兵被三名下级军官所怂恿和鼓噪,在他们仨的带领下试图离开驻地前往紫竹林监狱,实施劫狱计划。
但是他们的行踪败露,很快被闻讯赶来的明军大部队所弹压,三名军官二人投降一人自杀。
而在如今这行刑的日子,谁也不敢想象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刑部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也就是遭遇劫法场。
除了荷枪实弹的法警与宪兵之外,还有翊安军的一个队与四辆二八式装甲车参与护卫,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护卫力量了。
临时法场设在钟楼、鼓楼附近的安仁大道旁边,载着死囚的囚车、坐着法警的警车、站着士兵的卡车,二十多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在前二后二共四辆装甲车的护卫下缓缓南下。
然而就在车队即将到达时,忽然有五个白色的身影从路边看热闹的人群中冲了出来,然后跪在了道路中间,他们的手中都拎着尖头短刀。
车队停了下来,很快,十几名法警和宪兵就如临大敌似的靠了过去。
只见五名青年都身穿单薄的白色袍服,寒潮席卷江南之后的金陵气温已经有些寒冷了,这五人显然也被冻得不轻,身子颤抖、嘴唇面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