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旧日音乐家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次小小的致敬(5200)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次小小的致敬(5200)

    越来越多的人,被极强的身临其境感所占据心神。

    “什么情况,这是什么声部划分方式?不对,不对,我竟然有点听不出来了,太复杂了,这到底是什么结构?不看谱面真的分不出来…”

    “为什么两个不同节奏的声部可以同时演奏?节奏还可以和音符一样对位的吗?他这是怎么写出来的?”

    乐迷们沉浸在音乐中不能自拔,而内行看门道,那些“发现不对劲”的专业人士,尤其是作曲家和指挥家们,逐渐瞠目结舌了起来。

    舞台上的16把大提琴,竟然在以四个不同的声部分奏!而且首席位置上的罗伊小姐,将范宁的指令传递地非常到位!

    这算复调?这应该算复调吧?但哪有这么“微”的复调?一个声部还能再拆成四个?出来的音响色彩简直是史无前例的奇特,就像包裹着神秘物质的缠绵薄纱!

    这他妈是什么玩法?

    “可能,可能这就是复调大神的新思维吧…”主编唐·耶图斯感觉自己的认知正在三番五次地被重新构建。

    而更让几位著名作曲家惊掉下巴的,是在范宁的指挥棒下,有一处木管与铜管组以6/4拍演奏,而打击乐与弦乐组以4/4拍演奏!

    两种拍子,同时合奏!

    小节完全对应!!

    如果还不算绝奇,后面他们又听到,在某处6/8拍的进行中,竟然突然插入了一小节的9/8拍,然后又回到原样,完全打破了乐曲稳定的节拍律动。

    再一处,先是12/8节拍进行,突然圆号与长笛演奏的主题变换为4/4拍,乐队全体又马上变为6/8拍,最后铜管、打击乐与中音双簧管4/4拍再回去,可是弦乐又成了12/8拍…

    听众只觉得大海的律动听起来好奇妙,可这些音乐专业人士,此刻满脸都写着“发生了什么?”。

    这他妈的又是些什么玩法?

    就连那两三位来观演的大师都张大了嘴巴。

    “大海好像是这样无常的,但凡是真实的大海,就不可能和古典油画中一样规整地律动…可是,这节奏到底怎么回事?它的谱面到底长什么样?到底是我听错了还是?…这该怎么指挥乐队去演啊?”

    “归根到底是我见识少了?”

    皇家音院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阿多尼斯,此刻正在怀疑人生,他认为自己有可能是个土鳖,尽管这听起来似无稽之谈…

    实际上在前世就对《大海》作过分析的范宁知道,前者那种复节奏的对位,在现代指挥法中是借助“赫米奥拉原理”实现的。

    它的萌芽形态在巴赫时期的舞曲作品中就有过探索,只要找到拍点提示的公约数,配合特别的科学手法,加上一支足够专业的乐队就可以实现。

    而后者节奏转换的指挥法,也是通过时值与比例关系的过渡提示实现的,可以看成转调手法中的共同和弦,不然光靠灵感去协调演示,恐怕有点费劲。

    范宁心中十分了然,印象主义的音乐语言与结构更加模糊与抽象,节奏听感的游移性较强,但演绎时并不能因此而显得暧昧模糊。

    因为这种效果全是音乐家故意精心设计出来的!一个拍点不对就会完蛋。

    正所谓“听众可以因律动恍惚,你不可以”。

    他在上德彪西作品的钢琴课时,教授就极其严肃地强调过,“德彪西的节奏思路比古典主义还要严格,你把他谱面上指示的节奏全部精确做出,印象主义的律动就出来了。”那首自己曾认为弹得“飘逸出尘”的《月光》,被老教授批得一无是处,全部推倒重来。

    尤其现在自己是指挥,动作游移是对乐手不负责任的行为,更应该目的明确、语意清晰。

    当然,时间紧迫,他承认确实有点速成了,还是归功于用启明教堂给骨干成员们开小灶的结果。

    晶莹剔透的竖琴伴奏之下,双簧管和弦乐混合奏出第二主题,海水温顺的面容中时不时露出狰狞的预示。

    展开段出现了一段非常平静的旋律,中音双簧管(英国管)的吹奏展现出忧伤彷徨的情调。

    最后主题以低沉舒缓的姿态再现,结束处不只竖琴伴奏,>>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无终倦意遭遇背叛后,我觉醒神医传承此夜逢君穿成农家霸王花,全家跟我吃香喝辣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陆总请矜持,夫人喊你做婚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