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关于《易经》和八卦的一些知识:《易经》的主要内容是六十四个名为“卦”的象征符号,以及每一个“卦”所对应的名称与经文。所以说,由“卦”组成的八卦图是《易经》的精髓。在古人看来,八卦图象征着世界的变化与循环,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他们经常会用八卦来解释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所遇到的各种事情。可以说,在他们所能理解到的“宇宙”中,八卦图就是整个“宇宙”的印记,映照着“宇宙”的运行规律。
事实上,古人的这种想法并非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着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孔子后学的著作《易传》里的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之初,最开始的时候是处在一种虚无缥缈的极度混沌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太极”。后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改变,产生了“阴”与“阳”两种基本元素,即“两仪”。这两种元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由此组合衍生出了宇宙的万事万物,主宰着宇宙的变幻。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遇到的一切事情,无不在“阴”与“阳”的影响与控制之中。因此,古人相信只要洞察出“阴”“阳”变化的规律,就能解开世间的种种谜团。而八卦图用简单的符号形象地演绎出了“阴”“阳”转变的整个过程,是找寻这种“阴阳”规律的关键所在。
与上述理论相对应的,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八卦图正是由两种最基本的符号所构成的。这两种符号称为“阴爻”与“阳爻”,分别代表着“阴”与“阳”。由三个“阳爻”组成的“乾”卦是八卦的始点,代表着“阳”的极致。接着,“阳”的力量逐渐消退,“阴”的力量逐渐增长,从中逐步演化出了“阳爻”与“阴爻”相互交错而成的“兑”、“离”“震”三个卦。再接着,“阳”的力量彻底消失殆尽,达到“阴”的极致,即由三个“阴爻”组成的“坤”卦。然后,轮到“阴”的力量逐渐消减,“阳”的力量逐渐增加,从中又逐步演化出了“阴爻”与“阳爻”相互交错而成的“艮”、“坎”“巽”三个卦。最后,“阴”的力量彻底消失殆尽,达到“阳”的极致,即又回到了始点“乾”卦上。所以,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生生不息,无始无终……
-----------------------
“觉醒”之后,希尔认为,太极八卦图是以图形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出了宇宙运行的几个基础性的客观规律。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遵循着这几个客观规律。
这几个规律分别是:第一、阴阳二元定律,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存在,有着相互对立的“阴”与“阳”两面。比如,有引力,就有斥力;有正电荷,就有负电荷;有膨胀,就有收缩;有充盈,就有虚空;有寒冷,就有炙热;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雌,就有雄;有喜,就有悲;有盛,就有衰;有死,就有生。正如道教经典著作——《道德经》里记载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二个规律是,阴阳互根和循环定律,即相互对立的两种存在(“阴”、“阳”两面,虽然具有对立性,但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它们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具有互根性。且伴随它们的增减变化,它们所处的系统往往会发生循环反复的轮回性变化。比如,分子力,分为分子引力(电偶极矩变化而引起的相互作用和分子斥力(外层电子云重叠而产生的排斥作用两种作用力,它们的增减变化影响着物质的聚散与形态改变(固体、液体、气体,例如,水蒸气变成水再变成冰的形态变幻循环,就是伴随着水分子的分子引力与分子斥力的强弱变化;又比如,在化学反应中,离子所带着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化学价增减的形式,共同影响着物质的分合与重塑;再如,运气的盛与衰,牵动着命运的跌宕沉浮;心境的喜与悲,反映出情绪的起伏波动;生物的生与死,构造了生命的不息轮回。正如《道德经》里所记载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第三个规律是,物极必反定律,即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存在着某种极限,当它们接近或达到这种极限时,往往会有某种来自于系统内部的约束力量,使它们朝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进行变化与发展。比如,在宇宙中,炙热的极限是普朗克温度(宇宙大爆炸诞生瞬间的温度,其数值可以达到33位数,此时粒子以光速运动,寒冷的极限是绝对零度(-27315摄氏度,此时粒子运动完全停止,没有动能,当温度达到普朗克温度时,温度只能下降而无法再进一步升高,因为受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约束,粒子无法以超光速运动,而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温度只能上升而无法继续下降,因为受热力学定律和量子力学的约束,粒子无法完全停止热运动。又比如,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南极圈和北极圈里,存在着极昼(太阳总不落,天空总是亮的,一直是白日和极夜(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一直是黑夜现象,当极昼现象出现时,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和黄赤交角的作用,极圈的白日将逐渐变短,黑夜将逐渐变长,当极夜现象出现时,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和黄赤交角的作用,极圈的白日将逐渐变长,黑夜将逐渐变短。这个规律,正如《道德经》里所记载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个规律是,“相”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定律,即事物的“相”(状态是多变的,事物在某一个时空所呈现出来的某一种“相”是一个概率事件,具有偶然性,然而,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相”,是事物所处的系统和趋势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必然的,且它们的总体变化规则是确定的。比如,华夏古代的人喜欢用八卦来占卜,他们在占卜(抽签时,具体某一个人能否抽到八卦中代表大吉大利的“乾卦”,这是一个概率事件(八分之一概率,但“乾卦”作为“八卦”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签筒中有“乾卦”是必然的,而且“由于有许多人不断进行占卜(抽签,总会有人幸运地抽到“乾卦””,这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又比如,将一滴染料滴入水中,染料溶解于水之后,其中每一个染料分子会向哪一个方向运动,这是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偶然性,但全部染料分子的总体运动,则必然是以无规则扩散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又比如,在微观世界中,某一个微观粒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发生量子隧穿效应(即粒子穿入或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可以简单理解为粒子如幽灵般一样穿过一堵阻挡着它的“厚墙”,这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但量子隧穿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微观系统中必然会有粒子发生量子隧穿效应”,这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
------------------------
尔后,希尔根据以上这几个规律,结合大爆炸宇宙论、暴胀理论、霍金黑洞辐射理论、无边界条件理论、彭罗斯共形循环宇宙学、量子创世理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等多种理论,构建出了一个有着他自己见解的宇宙运行理论模型。
(注:“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在137亿年前,宇宙诞生之前,存在着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这个点被称为“奇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处失效。宇宙就是由这个奇点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而且宇宙目前仍在膨胀之中。目前星系红移观测到的哈勃膨胀、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细测量、宇宙间轻元素的丰度等观测数据都支撑了大爆炸理论,是证实该理论的重要证据。
“暴胀理论”是大爆炸理论的“补丁”。“暴胀理论”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初,宇宙的空间曾以指数倍的形式膨胀。这种快速膨胀过程叫做“暴胀”,即宇宙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以非常惊人的增长速率膨胀。按照该理论推测,暴涨过程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36秒至1^-32秒之间。在暴涨结束后,宇宙继续膨胀,但是膨胀速度则小得多。
由于空间暴胀,使得宇宙变得十分平坦,空间曲率接近于零,并且使整个宇宙的温度变得均匀。暴胀期间发生的量子涨落造成了宇宙温度的细微差异,这为未来的宇宙形成恒星和星系创造了条件。此外,暴胀还能够降低大质量奇异粒子的数量密度,例如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不少衍生理论所预测存在的磁单极子。因此,“暴胀理论”能够解释“大爆炸宇宙论”中的三个难疑:空间各向同性难疑,可观测宇宙空间平坦难疑,磁单极子消失难疑。
“大爆炸宇宙论”和“暴胀理论”共同描绘了宇宙的诞生和形成过程。按照这两个理论,宇宙的诞生和形成过程经历了数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1普朗克时间(大爆炸发生后的1^-43秒:宇宙诞生后最早的时期,是一个温度非常高的时期,它的温度高到足以让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都统合成一种基本力——超力。所有已知的物理和数学规律都是失效的。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物质和辐射。
(2大一统时期(大爆炸后1^-43秒至1^-36秒:随着宇宙的冷却(尽管此时宇宙温度依然非常高,引力开始与其它几种力(电磁力、弱力、强力分离。在这个时期,物质和能量可以自由地相互转换。
(3暴胀时期(大爆炸后1^-36秒至1^-32秒:宇宙尺寸膨胀了1的26次方倍,相当于一粒沙子膨胀到可观测宇宙那么大。随着宇宙进一步冷却,强力开始与其它几种力(电磁力、弱力分离。宇宙经历了短暂的暴胀之后,空间本身固有的能量都逐渐转化成各种正反粒子和辐射。
(4夸克时期(大爆炸后1^-32秒至1^-12秒:宇宙变成一锅粒子汤,大量夸克-反夸克粒子从能量中出现,又重新湮灭为能量,胶子、引力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粒子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5粒子时期(大爆炸后1-12秒至1秒:宇宙变得足够冷,电弱相互作用分解为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即电磁力和弱力相互分离。四种基本作用力全部出现。宇宙中的作用力和物理定律,就和今天的一样了。夸克(反夸克在强相互作用力下聚在一起,使质子和中子(反质子和反中子诞生。玻色子、中微子、电子、夸克以及胶子稳定下来。
随后,正粒子(质子、中子等和反粒子(反质子、反中子等相互碰撞后湮灭。由于与反物质相比,正物质略占优势,所以反物质(反粒子几乎被湮灭殆尽,而小部分正物质(正粒子残存了下来,并为今天构成我们宇宙的大部分物质提供了起源。
(6核子时期(大爆炸后1秒至三分钟:宇宙温度继续降低后,核力(强力已经能够束缚住质子和中子,氢、氦类稳定原子核形成(核合成。但电子的能量仍然太高,无法与原子核结合,因此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7原子时期(大爆炸3万年后:随着宇宙温度再进一步下降,质子和原子核开始捕获电子,形成最初的中性原子。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中,无法再散射光子。物质和辐射从此“解耦”。光子开始以辐射形式在宇宙中传播,宇宙从此变得透明。由辐射主导的宇宙,转变成了由物质主导的宇宙。
(8恒星时期(大爆炸后2亿年至3亿年:大量氢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氢原子越多,质量越大,引力越大,引力越大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氢原子。最后在某一时刻,氢元素在引力带来的巨大压力下发生核聚变,从而诞生了恒星,宇宙就此被点亮了。恒星诞生后,周围的物质慢慢聚集形成行星或卫星,共同组成了恒星系统,之后,众多的恒星系统又汇聚成了星系。
(9暗能量时期(大约距今5亿年前:随着宇宙空间的持续膨胀,暗物质和物质密度不断下降,暗能量开始取代暗物质和物质占据宇宙的主导地位。宇宙空间的膨胀停止减速,并转而开始加速。暗物质和暗能量都不会吸收、反射或者辐射光,所以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暗物质产生万有引力,暗能量则相反,产生排斥的力量。宇宙的空间越大,暗能量就越明显,产生的排斥力也就越大。这种排斥的力量推动着宇宙持续膨胀。
关于黑洞的一些知识: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它的时空曲率大到连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向中心塌缩,最终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包括行星、卫星等各种天体。
通常恒星最初只含氢元素,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核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虽然恒星质量很大,但聚变产生的能量能够与恒星万有引力抗衡,维持着恒星结构的稳定。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诞生。
霍金黑洞辐射理论认为,尽管黑洞如同一只怪物一般,会不断吞噬其周围的物质,使得其自身的质量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的质量导致的边界(视界扩张,又会使它吞噬更多的物质,但黑洞的扩张与吞噬并不是无限的。事实上,黑洞会因为霍金辐射而失去质量,最终完全蒸发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