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霍金辐射”,是以量子效应理论推测出来的一种由黑洞散发出来的热辐射。根据量子力学海森堡不确定性理论,绝对的真空是不存在的,真空场的能量不可能始终为。所以,我们以为的真空,实际上在不断随机产生着虚粒子对,两个虚粒子对撞后很快又消失湮灭,这样既不会违反量子力学,也不会违反能量守恒,这个现象被称为“量子涨落”。
当把真空量子涨落应用到极度弯曲的时空,比如黑洞视界附近,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随机产生的虚粒子对有可能在湮灭前被黑洞强大的潮汐力分开到足够远,当它们分开的距离达到虚粒子的波长,虚粒子就会转变为实粒子。然而当两个虚粒子同时转变成实粒子时,基于能量守恒,它们当中的一个将拥有正能量,另一个将拥有负能量,以保证总能量始终为。而视界外的正常时空是不允许存在负能的实粒子的,因此,在黑洞视界外产生的必然是正能的实粒子,被黑洞吞噬到视界内的实粒子必然是负能的。黑洞吞噬了负能粒子后,质量随之减小,视界外的正能实粒子则以辐射的形式逃离黑洞,这种辐射就是“霍金辐射”。在这样的机制作用下,黑洞会不断“蒸发”,质量越来越小,温度将变得越来越高,辐射强度越来越大,最终将在一次剧烈的辐射爆发中灰飞烟灭。这便是黑洞的结局。
无边界条件理论,是物理学家霍金提出,一种既自洽又自足的无边界宇宙学。这个理论认为,宇宙的边界条件就是它没有边界,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则上都可以单独地由物理定律预言出来,而宇宙本身是从无中生有而来的(量子意义上或者没有起源(经典意义上。无边界条件如果成立,则说明宇宙是自给自足的,这意味着宇宙不需要创世上帝或者不存在第一推动。
霍金使用欧几里德的量子引力学描述宇宙的起源。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所熟悉并能感知到的真实时间(实时间,被一种如空间第四向的虚时间所取代,根据欧几里德方法论可得,虚时宇宙史是如同地球表面一般的四维球面(但它比地球表面多了两维。即欧几里德时空与地球表面一样,是一个无尽闭合曲面。而宇宙的奇点,在这个模型中,就相当于地球的南极。因此,正犹如“地球的南极之南,是什么也没有”的道理一样,宇宙的奇点之前,也是什么也没有。
共形循环宇宙学,是物理学家彭罗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宇宙并非只有一次大爆炸,而是在一个个从大爆炸到死亡的“永世”(aeon中反复循环。所谓“永世”(aeon,就是宇宙从大爆炸创生到下一次大爆炸之间的“生命周期”。大爆炸创生之后,宇宙不会永远膨胀下去,当宇宙中所有黑洞都通过“霍金辐射”蒸发殆尽,届时,宇宙中的全部质量均衰变为了辐射(即所有的物质都转变为了能量,宇宙的状态看起来就会和大爆炸之时的状态几乎一模一样。而经过一种叫做“共形变换”的数学变换,可以把无穷大的宇宙未来和无穷小的大爆炸奇点连接起来。这样宇宙就从一个“永世”到下一个“永世”,不断循环下去。
彭罗斯相信,宇宙自始至终都在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宇宙在奇点大爆炸之前,是熵值最低的时候。当大爆炸发生后,熵值就开始不断增大。随着熵值的增大,宇宙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当宇宙的熵值达到极大值,趋向无穷时,天体开始逐渐毁灭,黑洞不断壮大吞噬掉一切物质转化为能量。熵值伴随着这个过程慢慢减小。到了最后,黑洞蒸发殆尽,整个宇宙变成一个纯能量的空间,熵被彻底清零。接着,能量空间坍缩到奇点状态,新的大爆炸再次发生,新的宇宙开始膨胀演化。
量子创世理论(quantumcreation,是宇宙学家维连金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宇宙可以依据量子机制自动诞生。在量子理论中,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原理,即成对的粒子可以自发地、短暂地从虚无的空间中出现(“量子涨落”现象。维连金根据这种真空量子涨落现象,提出了一种量子机制,可以从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的状态产生一个膨胀的宇宙。(该机制的原理是,利用量子规则,在虚空中制造出有动量的微型气泡空间,而动量会让其膨胀至宇宙规模。所以,维连金认为奇点大爆炸之前是一片虚无,宇宙是从虚无中,由量子涨落产生出来的。
-----------
在希尔构建的宇宙运行理论中,希尔认为,按照阴阳二元定律,既然宇宙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二元,那么,在宇宙中,应该存在着某种最原初的、最根本的、最基础的阴阳二元元素。就像八卦图是由“阴爻”与“阳爻”,这两种最基本的符号通过一系列组合方式所构成一样,宇宙也应该是由两种最基础的阴阳元素所组成。而这种最基础的阴阳二元元素,希尔认为,就是能量与物质。
能量与物质,一种是无形的“质”,一种是有形的“质”,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一切“存在物”。它们两者具有对立性,这种对立性体现在“无形”与“有形”的对立。同时,能量与物质又具有互根性。这种互根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能量与物质可以相互转换。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以数学公式的方式,精确地阐释了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关系。在现实中,物质转换成能量的真实例子是,宇宙恒星的内部每时每刻都在以核聚变的方式,将其自身的物质转换成剧烈的电磁辐射能量,释放到外太空之中。而能量转换成物质的真实例子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通过让高能的γ射线近距离经过原子核,成功制造出了一对电子偶,将γ射线光子转化成了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第二方面,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同样的,作为能量的代表,电磁波(包括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两者都会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有形”的粒子性质,同时,又会在另一些情况下表现出“无形”的波动性质。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具有相同特征的。
接着,希尔又根据阴阳循环定律和物极必反定律推论出,正如八卦是一个如环无端,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宇宙也是一个自洽自足,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且宇宙的这种循环,是由其内部的能量与物质的盛衰交替所推动的。即宇宙的状态,会随着宇宙中能量与物质的增减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宇宙中的能量或物质达到极致时,受某些物理规律的作用,会向着其相反的方向(物质化或能量化进行转变,并开启新一轮的发展趋势,直至到达另一个极致。
随后,基于这个推论,希尔又进一步推演出了宇宙的具体运行模式,那就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宇宙处于能量的极致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宇宙没有任何物质,只有纯粹的能量,而且是密度极大、强度极高的能量。它表现为“大爆炸宇宙论”中所描述的奇点——一个密度无限大,压力无限大,热量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然后,奇点发生“大爆炸”,极致的能量开始向物质化进行转变。在接下来的从大爆炸发生后的普朗克时间到恒星时期(中间经历了大一统时期、暴胀时期、夸克时期、粒子时期、核子时期、原子时期,宇宙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持续的,将自身大量能量转化为大量物质的过程。到了恒星时期,宇宙达到了物质的极致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宇宙充斥着大量的物质(恒星与星系,物质占据了宇宙的主导地位,能量在宇宙中依然存在,但相较于物质的密度,要远远小得多。
之后,极致的物质又开始向能量化进行转变,相应地,宇宙进入到了暗能量时期。在暗能量时期,宇宙由膨胀减速状态转向膨胀加速状态。随着宇宙的持续膨胀,物质和能量的密度也都在降低,但物质密度降低的速度要远大于能量密度降低的速度。与此同时,宇宙中不断有恒星衰亡坍塌成黑洞,黑洞疯狂扩张,吞噬其周围的物质与天体(包括由恒星衰亡而成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等,并最终以霍金辐射的形式,将其自身的所有物质全部“蒸发”为能量,向宇宙空间释放出去。渐渐地,所有的恒星和星系都将消亡殆尽,全部化为霍金辐射,充斥在持续膨胀的宇宙中,宇宙中能量的密度将变得远大于物质的密度,从而占据主导地位。到最后,宇宙将几乎没有任何物质存在,只剩下能量(包括暗能量在浩瀚无边的宇宙空间里不断地穿梭和交织,填充着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但此时的能量密度并不大。
再之后,受到量子机制的作用,宇宙空间中的某一个点,在极其微小的概率下,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剧烈的量子涨落。在这个点上,它不但从真空中“借”来了强烈的能量,还把整个宇宙的能量也“借”过来了,最终汇聚成一个密度无限大,能量强度无限高的点——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奇点”诞生了。至此,循环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新的一轮周期将随着新的“奇点”大爆炸而重新开启。宇宙,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往复,周而复始……
这个,就是希尔所构想的宇宙运行理论模型。
希尔把这个宇宙运行理论模型,称为“大道”宇宙运行模型。因为它暗合《道德经》中所提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在“大道”宇宙运行模型中,绝大多数的环节,都可以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但其中惟有一个问题,却是现有的科学理论解决不了的。这个问题就是,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流浪行星,这些流浪行星又是如何进行能量化的呢?
流浪行星,又被称为孤儿行星,是指不围绕任何恒星公转,流浪于星系之间的行星。这些行星虽然不在行星系统中,不围绕恒星公转,却具有正常行星该有的质量、体积及能量等特征。它们之所以流浪,要么是因为受到其它行星天体的引力影响而被抛出原本绕着公转的行星系统,要么是因为在行星系统形成期间被弹射出来的。据推测,光是银河系内,类似木星大小的流浪行星数量大概就有恒星的两倍之多。
由于这些流浪行星不围绕天体公转,而由恒星衰亡坍塌形成的黑洞边界有限,所以这些流浪行星很可能不会被黑洞吞噬“蒸发”成能量,而是随着宇宙持续膨胀,将以其原有的(物质状态,永远地存在下去,在宇宙中继续飘荡流浪。
但按照“大道”宇宙运行模型的推测,宇宙会在某一个时期将其所有的物质都全部转化成能量。如果流浪行星无法能量化是事实的话,那么就明显与这个推测相悖了,这意味着“大道”宇宙运行模型从逻辑来说,并不成立。因此,流浪行星是否能够能量化,对论证“大道”宇宙运行模型的合理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希尔认为,流浪行星最终还是会能量化的。而促使流浪行星能量化的重要因素,就是生物的作用。
------------------
大约在46亿年前,银河系中一片巨大的分子气体云中的一小块,发生引力坍缩形成了原始的太阳系。而原始太阳系里的一些气体尘埃云又凝聚形成了最初的地球。
地球诞生之初,十分荒凉、狂躁,环境异常恶劣。那时候,地球上没有结构复杂的物质,更没有生命。
根据化学起源说理论,生命是在地球的原始大气出现之后,才逐渐开始孕育的。它的诞生与原始大气密切相关。在早期的地球上,火山爆发十分频繁。随着火山爆发,地球内部一些气体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形成了原始大气。经过日积月累之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地球表面温度开始降低。后来,温度降低到水的沸点以下,水蒸气就化作倾盆大雨,不分昼夜地降落到了地面上,形成了最初的海洋,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据推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氨气。这些原本都只是结构简单的气体分子。但在宇宙射线、雷电、火山喷发等活动释放出来的强烈能量作用下,这些简单的气体分子“意外”合成了结构复杂的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分子和核苷酸分子。
氨基酸和核苷酸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最为重要的两种有机小分子,它们是建造生命大厦的砖块和石头。在早期地球上,自然合成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随雨水汇集到了湖泊海洋里。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后,不断相互接触,并在适当条件辅助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结构更为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即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随后,在接下来的数亿年里,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又极其“意外”地组合成了结构极为复杂的有机多分子体系,并最终演化成了原始生命,诞生出了地球上的第一个细胞。
自第一批原核微生物(原始单细胞生物诞生之后,生物便开始踏上了一条漫长的进化之路。生物的进化,一直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趋势来进行,历经了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的过程,然后又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其中,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进化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再进化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进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其中一支再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高等智慧生物——人类。
尔后,人类凭借着特有的高等智慧,在持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掌握了大量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以使自身生活更加舒适、使自身繁衍更加有利,并最终成为了地球上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