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二年三月壬申(20)。
朝散大夫段缝正式以管勾江宁崇僖观致仕。
此君,属于是大宋官场上的一个悲剧!
早在五年前,段缝就已经在请求致仕了。
希望能拿到些俸禄,好养活家小。
然而,朝廷坚决不允!
于是,这位早在庆历年间的进士,昔日政绩昭著的官员,只能从六十九岁待机至今。
因为没有差遣,所以只能拿本官和勋官的俸禄。
而且只能拿半俸,还要折色。
却需养活一大家子,给孙女们、曾孙女们攒嫁妆。
而他又是个清官,仕宦数十年,没什么积蓄,日子可以说过的相当贫苦(以他的地位来说!)
而段缝之所以落到这个田地。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先后得罪了两个不该得罪的人。
第一个不该得罪的,是年轻时候的王安石。
倒不是他得罪了王安石本人——王安石早年还是很大度的,远不是后来那个拗相公。
关键,他得罪了王安石的知己好友、如同兄弟一般的曾巩!
在现代,有人戏称清朝雍正皇帝的弟弟胤祥是常务副皇帝。
得罪了雍正,可能还有活路。
但开罪了胤祥,就算胤祥大度,雍正也一定会将之大卸八块。
而曾巩就是王安石的胤祥。
很不幸,皇佑年间,段缝曾极力贬低曾巩。
搞得王安石暴跳如雷,直接写了一篇《答段缝书》,指名道姓的开骂。
从名字就能看出,王安石的火气到底有多大了——答段缝书,而非。
这已经是不讲士大夫体面了!
内容更是劲爆无比,其中更是有着毫不客气的威胁之语——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别给脸不要脸!
下次再让我看到你非议我曾三叔,我抽你丫大嘴巴子!
曾巩和王安石之间的羁绊,多到你想象不到。
他们是亲戚——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的祖母,是曾巩的姑姑。
所以王安石论辈分是曾巩的外甥女婿。
同时,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的发妻,是曾巩的妹妹。
所以,他们还是亲家。
他们也是世交——王安石之父王益与曾巩之父曾易占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他们更是同学、知己—当初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就是曾巩。
两人的关系亲密到什么程度?
王安石的祖母、父母、岳父去世,墓志铭都是请的曾巩来写!
段缝得罪了曾巩,可比得罪了王安石还惨!
等王安石显贵,段缝立刻就遇到了各方面的打压。
明明政绩突出,却一直停留在京官。
周围人都升官了,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
好在他运气还不错。
熙宁三年,欧阳修出知蔡州,恰好当时段缝在蔡州下面的褒信县当县令。
欧阳修最喜欢的,就是提拔年轻人。
所以很快就发现了段缝,然后大力支持他做事。
有了欧阳修的支持,段缝在褒信县截断闾河水,将河水按照地势向东导引,并修建、疏通了二十条沟渠,引东闾河河水灌溉农田数十万亩,褒信县从此无饥荒。
欧阳修的面子,王安石不能不给。
于是提拔其为朝官,让其权知兴国军。
在兴国军任上,段缝依然是政绩突出。
然而很快的,随着王安石二次罢相。
段缝又卷入了新的漩涡,并因为自己的冒失举动,得罪了一个比王安石恐怖无数倍的敌人——蔡确!
王安石为人清正,只是脾气犟了些。
但,在是非上还是分得清的。
只要别和他唱对台戏,你就算是反对新法,但只要有政绩,王安石还是会提拔的。
但蔡确就不一样了。
蔡确这个人,满脑子都是权谋诡计。
得罪了他,就别想有安生日子。
而段缝很不幸,卷入了元丰初年的新旧党争。
并成为了吴充手中的棋子。
偏他还不自知,莽着头就往前冲。
等到吴充罢相,旧党一败涂地,蔡确开始秋后算账。
对段缝这个过河卒,蔡确用了一招杀人不见血的招数。
先是安排他权知泰州。
这是个好差遣!
正当段缝兴高采烈带着家小,抵达泰州准备上任的时候。
蔡确指使有司,给他换了个地方——阆州通判!
泰州,在东南,乃是鱼米之乡。
而阆州,在蜀地,可谓是山围四方,水绕三方。
最要命的是,从东南的泰州,一路跋涉到蜀地的阆州。
这摆明了就是来要人命的。
段缝也知道厉害。
立刻上书,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请求到南京应天府疗养。
于是,这个当年前途无量,政绩突出的官员,就这样被直接打断了仕途。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寓居应天府。
想致仕?不许!
想要差遣?那就逗你玩!玩死你!
摆明了,就是要在规则内玩弄他!
而这一次,段缝能成功致仕,甚至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宫祠官,且是家乡江宁府的崇僖观的宫祠,可以正大光明的回乡,自然是走通了张方平的关系。
张方平上书赵煦,和赵煦说明了段缝的事情。
而帮段缝走通了张方平关系的人,则是苏轼好基友,张方平的女婿宗正丞王巩。
段缝怎么搭上王巩这条线的呢?
因为苏大胡子啊!
苏大胡子在元丰七年到元丰八年,在江宁和应天府之间晃悠,到处结交朋友。
经人介绍就认识了段缝,然后将段缝介绍给了王巩。
王巩与段缝很快就熟络起来,等张方平入朝后,就一直在给段缝说好话要政策。
做完这个事情,赵煦也是很无奈。
因为,段缝的履历,几乎完美,做事能力也很出众。
即使放在庆历诸进士中,也能排进前二十。
至少在民政方面的能力,非常强悍。
但就是这样一个官员,却被党争搞得,变成了废人。
而,这就是政治。
赵煦也只能是唏嘘两声。
做完这个事情,赵煦就想起了在福建的蔡确。
进入三月后,来自福建的奏疏,开始多起来了。
特别是蔡懋回京后,赵煦身边,就经常能听到有人提起蔡确。
显然,这位前宰相是有些思念汴京了。
当赵煦充耳不闻,从不表态。
他并不想让蔡确现在就回京,再次拜相。
像蔡确这种官迷,还是在地方上多呆几年,磨一磨性子比较好。
正想着,殿外传来了郭忠孝的声音:“陛下……”
“何事?”赵煦问道。
“太师递了劄子,送到了通见司!”郭忠孝答道。
“快呈上来!”赵煦当即大喜说道。
现在,他和文彦博已经有了非常契合的默契。
基本上,很多事情,常常赵煦稍稍暗示一下,文彦博立刻就能上书,顺着赵煦的意思,提出他的建议。
然后,赵煦再从善如流,将压力给到都堂。
逼着都堂去做事。
就像去年开始,汴京城海盐泛滥。
户部都快骂娘了,但文彦博一封劄子入宫,就让户部闭嘴了。
文彦博倒是没有议论榷盐的禁废。
他只提了几个小小的建议。
他说——老臣听说,密州的日照盐场、登州的蓬莱咸泉盐场、明州的鄞县盐场等,近来产盐日多,老臣以为,朝廷应该重视起来,应该在这些盐场附近设立监司,建立市、镇,以供商贾往来,并供朝廷管理、收税。
赵煦点了个赞后,就转发给了都堂。
都堂宰执们,只能硬着头皮,在这些盐场设市。
市,自古就是一个商业概念。
在乡村叫草市,在城市叫市井。
入宋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等行政单位大量出现。
并且,居住在市、镇以及城市的百姓,也有了新的身份——城郭户。
城郭户和乡村户,开始分离。
两者,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分野。
比如说,城郭户不交两税,不纳租赋。
他们交商税、牙契税(房产税)——是的,城市居民在大宋每年都需要交房产税。
所以,在大宋,民间的田地,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说法。
城市里的宅邸,也是无定主。
一旦子孙不孝,再富贵的人家,也会家道中落。
譬如说,赵煦刚刚即位的时候,有司不是说找到了昭宪杜太后的后人吗?
堂堂太祖、太宗的生母的嫡系后人。
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汴京,去了边塞谋生。
要不是赵煦新君即位,有司想起来,需要找开国太后家族来当吉祥物。
杜家人再过一代,就要和庶民无二了。
扯远了。
回到盐的问题上,在赵煦借着文彦博的嘴,逼着都堂将密州、登州、海州、明州等地新开的或者那些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如今已经扩大了生产规模,且采用了晒盐法的产盐地,设为‘市’后。
就等于在官方层面,承认了这些盐场的合法性。
允许这些盐场的盐,合法的流入市场。
同时也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