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顽贼 > 第五百八十七章 瓦解

第五百八十七章 瓦解

帅府绝大多数人接触到这册书的时候,它并不叫这个名字,作者也不是洪承畴。<br><br>而是叫元帅守城册,大家都以为作者是刘承宗。<br><br>这书就跟救荒定疫书、望远镜、羊绒罩甲、雁翎官刀、河曲大马这些东西一样。<br><br>只要一个小兵立功,勋位从骁骑晋升三等九阶折冲都尉的那一刻,甭管给不给实授差遣,反正这些玩意儿就全套都配发到手里了。<br><br>左光先听了这话就乐,他是出身榆林地主家庭的武举人,考武举之前就看过这册书。<br><br>那守城册的真名儿叫救命书,是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吕坤写的。<br><br>万历年间,是大明的民间经济、国家军事正值盛极而衰的节点,吕坤在当时已经看见国朝积弊,经常上疏指责万历,言辞极为激烈。<br><br>他的奏疏里经常出现:<br><br>“陛下不视朝久,人心懈弛已极,奸邪窥伺已深,守卫官军不应故事。”<br><br>“章奏不答,先朝未有。”<br><br>要么急眼就直接开骂:<br><br>“臣观陛下,不知天下之财止有此数,君欲富则天下贫,天下贫而君岂独富?”<br><br>“今民生憔悴极矣,乃采办日增,诛求益广,敛万姓之怨于一言,结九重之仇于四海,臣窃痛之!”<br><br>吕坤在万历二三十年,就已经知道,大明将来必有义军蜂起,而天下成平日久,人人如处堂燕雀,因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等到战争来临都不知该如何自救。<br><br>因此其任职所过之处多留下战守书籍。<br><br>就比如其在山西的襄垣、大同任职过知县,都在城里刻石,告诉后人、百姓该如何守城。<br><br>等他告老还家,对河南老家宁陵的老城更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觉得这城实在不好守,便提议扩建城池,并专门为乡邻留下了救命书。<br><br>只不过当时万物具贱,人民生活优渥,根本没人把吕坤的杞人忧天当回事。<br><br>甚至因为吕坤提议扩城,同乡百姓十个有九个都在骂他,因为扩城要出钱、要搬迁嘛,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br><br>这救命书,也没人在意。<br><br>只不过后来城扩好了,吕坤也不在了,宁陵百姓对他的非议才变成毁誉参半……到如今崇祯年间,宁陵百姓住在吕坤扩建的新城里,想起这个人,想必都是夸他的了。<br><br>不过当时有个宁陵进士叫王胤,对救命书非常感兴趣,加以刻印,救命书这才得以刊行。<br><br>左光先看到的,就是王胤刻印的版本。<br><br>不过因为王胤从小寄养在宁陵乔家,所以叫乔胤。<br><br>倒是如今,这套救命书经洪承畴之手,落到刘狮子手里改头换面,被配发元帅府全军军官,在西北一带成了家喻户晓的重要书籍。<br><br>别的不说,左光先心里对这册书有什么独到之处再清楚不过。<br><br>元帅府这帮武夫,随便挑个把总带四五百人,往一座县城里驻上仨月。<br><br>他们可能一劝不了农、二课不来税,但抵御几千人的进攻,只要火力差距没离谱到无法防守,有粮食在手,守备一年半载恐怕一点儿问题都没有。<br><br>马科随便朝城上看一眼,就能看出赵跻昌不会守城,就因>>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仙:从猎杀大帝开始渣夫只救白月光,我改嫁糙汉团长我的透视超给力星武纪元诡秘:善魔女县主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