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赵福生明明问的是红鞋鬼案,这张老头儿却话不点题,偏偏东拉西扯的提到43年前他的表兄弟。
曹大宗正要喝斥,赵福生却看了他一眼,示意他稍安勿躁。
她问鬼案,喜欢从旁枝末节的细节中理细索。
普通的百姓大多说话、做事并没有什么思维逻辑,喜欢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面对讯问,可能会有两种心理。
一种自作聪明。
“妻子打丈夫,真是岂有此理,我是不好被人发现,不然我怎么也得出面替老表出这口气。”他叹道。
……
如果被族叔知道她偷摸了这位新娘子的遗物,不会放过她的。
“这事儿得从黄岗村的事说起。”
“你要搞清楚一个事。”
他叹了一口气:
兴许是想规避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或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的话语之中,导致他说出口的话夹带了太多的个人观点,不大真实。(例如蒯良村鬼案时,最初的蒯家几个儿媳。)
另一种则是想要讨好人。
而这种状态兴许是能满足讯问者的心理,却是办鬼案的大忌。
“我当时趁黑偷摸到他家,躲在他家墙头底下,果然听到我那老表的婆娘正在哭哭啼啼。”
“我当时一听这两口子吵架,顿时来了兴趣。”
“也就是说,这黄岗村吴老财不知从哪儿强拐了一个少女,要纳人家为妾,大婚当天少女不愿意,最后跳井而死。”
他们兴许是胆小懦弱,害怕得罪了人,便会顺着问话者的意思说——尤其是讯问者身份地位远胜于村民时,更会导致他们的行为无意识的去附和别人的提问,而忽略真实情景。
赵福生皱眉:
“如果事事讲道理,郭威和谁讲理去?”
开始时他不敢说,怕害了表亲一家。
所以赵福生更喜欢在办鬼案时听这些村民絮絮叨叨的回忆,从看似庞杂而没有关系的叙述中抽丝剥茧的找到事情相关联的线索。
“我那姨娘来说的,她找我娘说话,提起儿子儿媳又在房中摔摔打打的,吵得她心烦意乱,索性来我家躲清静。”张老头儿解释道:
“再者说了,如果你所说是实,这事儿又怎么能全怪吴氏?”
“都说了让你不要贪小便宜,一只死人穿过的鞋子,那姑娘还是跳井死,死前闹了一通,血糊得一脚都是,不吉利——”
他说了许进夫妻吵架的事,却还没有提到与‘鞋子’相关的事。
“我那天没有睡好,一夜总做恶梦,似是梦里听到吴氏在哭,真是怪羞人的,也不敢跟别人说。”
这个时节,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拖家带口的逃离老家是常事。
赵福生一开始以为张老头儿提起‘许癞子’年纪一大把还未娶妻,曾猜过是不是因为他娶妻之事导致厉鬼复苏。
那绣鞋做工精美小巧,吴氏哪见过这样的好东西,当下贪婪将其拾起藏在怀中。
“后面人家仍是不愿,趁人不备跳井自杀了,喜事变丧事,实在晦气。”
赵福生心神一振,说道:
“哪是他有本事,分明就是不知从哪里强拐来的少女,明明已经娶妻,长子都比那女孩大了一轮。”
赵福生饶有兴致的问。
“我不知道,我害怕,我当时分明捡了鞋子捂进胸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