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送去淮南给征东将军。”
拿起两份封囊好的书信,夏侯惠逐一递出去,“这一份送去淩县,给东中郎将。”
“唯。”
“还有,让人造饭,士卒轮换用食,不可松懈。”
“唯。”
徐州,淩县。
昨日便看见朱然部焚毁临时营寨、后撤至淮浦水道的桓范,此时正在犹豫着要不要率兵蹑足在后,进军过去淮浦看看。
他知道天子曹叡将要赶到了,所以也能猜到朱然部这是要罢兵离去。
但又担心这是朱然以退为进、诱他出城伏击的伎俩。
没办法啊~虽然现今聚集在淩县的郡兵有六千多了,但不管战力还是数量都无法与朱然部对比。
一旦被伏击死伤惨重,恐怕整个徐州都要板荡了!
只是自己身为东中郎将,失察与丢失淮阴城之罪已然跑不了,若再坐看着贼吴来去自如,似是也说不过去啊!哪怕不能将功补过,至少也得有点作为吧?不然,届时天子与庙堂问责起来,自己岂不是还要增加一个畏战之罪?纠结了好久的桓范,最终还是忍不住请来了东莞太守胡质计议,“府君,依你看来,我等是否引兵出城南下,为淮浦作援?”
“回督军,在下以为不可。”
大致能猜到他心思的胡质,直接就回绝了,“贼吴虽后退,然并未离去,若我等出城而彼复来,恐兵败罪加一等。”
呃~桓范就心中有些怏怏。
如此浅薄的道理,他哪能不知呢?
以言问及,不仅是征求你意见,更是想让你一起商讨个将功补过的办法出来啊!
而胡质也不等他复言,又继续说道,“不过,在下窃以为,贼吴后撤必然是得悉了陛下将至的军情。如此,督军不妨别遣一部兵马赶往淮阴水道。以威慑贼吴罢兵时,不敢肆意劫掠黎庶。”
桓范扬了扬眉毛,没有作答。
其实这点他也想过了。
但源于先前将军高迁被伏击的关系,让久无战事的徐州兵将有些畏惧。若想规避这种士气消沉,除非是他亲自引兵过去才行。
唉,罢了。
沉吟了片刻,他才轻轻颔首,“府君言之有理。我亲率两千士卒而往,城内安防,就托付于府君了。”
“督军乃青徐之首,不可擅离。”>> --